淮西兵变是南宋初期一场重大的兵变,作为南宋四大将之一的刘光世,其军队在这一次兵变中土崩瓦解,从此以后南宋仅剩下三大将:张俊、韩世忠、岳飞。这一次兵变最终只是为岳飞的死埋下了伏笔吗?造成这一次兵变的原因是什么?宋朝政府还有什么其他的考量呢?
一、刘光世玩火自焚
绍兴六年,穷途末路的伪齐皇帝刘豫再次兴兵南下,三路伐宋。宋廷以文臣张浚为都督,开都督府,总领前线的战事。命令张俊军对驻扎盱眙,韩世忠驻扎在楚州,岳飞之军屯住鄂。
战斗过程中,刘光世有撤防之举,后经张浚责谕,皇帝出面,刘光世才进兵,完善了长江防线。
刘光世奉命出击后,王德胜战连连,让淮西一线的压力解除,伪齐的三路伐宋也宣告失败。战事结束后,张浚便上书言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
二、皇帝赵构想要收兵权
赵构极力支持张浚之举,甚至还贬了反对此议的另一宰相赵鼎。高宗之所以选择张浚,是因为张浚的意旨是在收兵权,罢刘光世只不过是中央收兵权的一次尝试。高宗让抗战激进的张浚重组都督府,也是希冀通过都督府在抗战期间对诸将兵力的调配,慢慢地起到收兵权的效果。
刘光世因违抗命令,导致了抗战一度陷入危机之中,这也是与都督府收兵权相违背的。故战后,张浚和高宗都选择了拿资历最老、军纪和战力最差的刘光世动手,收其兵权。
张浚选择由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前去接管淮西军,也就是将淮西兵全都收归到都督府名下,而都督府兵马,皇帝是可以任意调配的,只要吕祉完全掌握淮西兵,则第一次收兵权便宣告成功。
三、岳飞的不满举动
以吕祉节制淮西军,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承旨张宗元对于这样的安排深不以为然,请曰“琼等畏徳如虎,今乃使临其上,是速其叛也。”也就是说郦琼与王德不好,如今要是让王德的地位在郦琼之上,那么是促使郦琼快快叛变。
但是张浚对于张宗元的话无动于衷,并且询问岳飞,谁人适合掌管淮西兵。其实早在岳飞面见高宗之时,高宗赵构已经许诺将淮西兵交其管辖,以图中兴恢复大业。故当张浚询问其谁适合掌管淮西兵之时,岳飞态度甚为傲慢。而张浚提出将淮西兵交给王德、吕祉、张俊、杨沂中等人,岳飞皆认为不可,实则是对朝廷出尔反尔的不满。
同时从张浚与岳飞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张浚所列举出来的几个人都是亲中央派,吕祉为都督府参谋官,是张浚确定的人选。之后的王德、杨沂中、张俊都是亲中央派,故张浚在淮西军的处理上,坚决不让淮西军流入到诸将手上,一定要掌握在中央手上,至少也要亲中央派的人掌握淮西军。
高宗对岳飞的许诺并没有实现,岳飞即日自解兵柄,持余服,并上疏自言语宰相议不合,求解帅事。还不等中央政府的批文下来,岳飞自己就跑到庐山顶,为母亲守孝去了。岳飞的这一举动让朝野一片哗然,这明显就是不听中央号令的行为,中央只是没有将其他的军队交给岳飞,岳飞就不听号令了。如果,有朝一日,朝廷要对岳飞军动手,那岳飞岂不是要反叛?赵构深以为然,文臣也都有此想法。
四、中央顺势而为想要收岳飞的军权
岳飞不听号令,那好,把岳飞的军权也收了。在岳飞弃军之后,张浚也尝试着将岳家军一举也收复到中央的掌控下。于是让
“权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往鄂州监岳飞军。”
但是张宗元到达岳飞驻军后,傻眼了。岳飞最信赖的部下张宪首先称病,不到军中任职,其他将领也都纷纷效仿,都说生病了。军队中,没有了管事的将军。让张宗元陷入尴尬的地步,无力处理军事。
没有办法,张宗元收不了岳飞的兵权。最终只能由张浚和赵构向赵构说好话,才把岳飞重新请回到军中。这也让赵构对岳飞的忌惮愈来愈深,对收诸将兵权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五、淮西兵变
由于张浚太急于收兵权,在淮西军的处理上,张浚意欲淮西军完全由都督府控制,但郦琼在这一点的表现上与张浚的期望甚远,且不服从中央的任命,吕祉于是恳求中央夺取郦琼兵权,但吕祉的上表被郦琼截获。于是郦琼正式起兵:
“即时作乱,遂缚吕祉,及中军统制张景、钤辖乔仲福、刘永衡友,前知庐州赵康直、摄知庐州赵不群,以其所部七万人悉叛归刘豫。”
把淮西兵的绝大部分兵力都带走了,投靠了伪齐。
第一次收兵权以郦琼的叛齐而宣告失败。
六、淮西兵变解析
(一)高宗和张浚都想收兵权
淮西兵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张浚贸然解除了刘光世的兵权,且以一书生吕祉代替刘光世节制淮西军。绍兴七年,家军体制已相当成熟,任何一种不成熟的换帅都必将引发动乱。而张浚急于收兵权的思想与方式正好与高宗不谋而合,所以得到了高宗大力支持。
(二)张浚太过冒进
但是高宗一味的支持,让张浚更加冒进,当淮西军内部的郦琼与王德的不合事传出之后,张浚以张俊为淮西宣抚使,驻盱眙;杨沂中为淮西制置使,刘锜副之,并驻庐州。也就是对淮西军进行了夹击之势,一旦淮西有警,几路军马能够迅速到达事发点。布置完毕之后,张浚又命令郦琼以所部兵赴行在,准备在朝廷上诛杀他。张宗元表示这样是促使郦琼叛变,但张浚依旧不以为然,并且放纵吕祉在淮西军的所作所为。
(三)张浚想要稳固自己的相位
实则,张浚在采取强硬的收兵权手段,诸将势力过于强大,已经威胁到政局的稳定,文臣有目共睹,张浚也只有收诸将兵权之后,才能得到满朝文臣的拥戴,得到高宗皇帝的信任,继续为相。否则便证明张浚所实行的收兵权策略不可行,则其相位也必将不保。因此,当淮西军这边出现动乱迹象之时,张浚力图扼杀此一迹象,以让事情按部就班,稳定地收兵权。
(四)淮西兵变的教训及影响
1、为岳飞的死埋下了伏笔。岳飞在淮西兵的处理上与中央不一致,做出的这种目无皇帝的举动,让皇帝和文官层都怀恨在心。况且之前张浚与岳飞辩论淮西兵的去处之时,认为其他的武将都不行,都没有他岳飞带兵厉害,淮西兵应该拨给他,因此也得罪了武将。所以后来岳飞被冤枉之时,基本上没有文臣武将出来给他求情。
2、著名日本历史学者寺地遵指出:
“俪琼叛变也给南宋政治史一个教训,那就是在当时的状况之下,只要家军不合作,基本国策就不可能执行;反过来说,由国家统制的军事力之确立,是南宋政权自我确立的最高课题,不具这种展望的政治构想根本无意义,也不必提出。”
3、淮西兵变也是中央对成熟的家军体制的一种不成熟的处理方式所致,造成了南宋军事的一次非常严重的非战争性的军队减员。淮西兵变宣告中央收兵权的失败,也让朝中文臣对武将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收兵权成为中央与文臣的共同想法与意图。
4、淮西兵变让高宗意识到武将与重兵难制的形势。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在淮西兵变发生后,赵构只能极力安抚其他诸将:重新派人前去请岳飞复出掌军,并且召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和淮西宣抚使张俊入见,同时罢免宰相张浚。让领军的大帅们心里痛快一点,尤其是岳飞。
5、几大帅的行为进一步得罪了广大的文官层。宋朝本来就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文官层内心深处是看不起武将的。但是,南宋初期收兵权宣告失败后,主张收兵权的宰相张浚却在武将的压力下,被皇帝罢免。让所有文官都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武将,为下一次的收兵权埋下了伏笔。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