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先民,以女娲神农为代表,皆是人首蛇身。人首蛇身的形象来源何处?其实在世界上,人首蛇身的形象并非是中国独有,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文化现象。那么,远古先民为何会将人首蛇身作为自己的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人与蛇的恩怨说起。
伏羲氏
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史塔那村北发掘了40座古墓。在这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绢画;在斯基泰人的神话中,流传着腰上是女身,腰下是蛇身的蛇女形象;在古埃及人崇拜的神灵之中,也有专门的蛇神;在古希腊的克里特神庙中,也有蛇女神的画像;如果要从世界地域来划分,则可以惊讶地发现,人首蛇身的形象分布范围之广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
在中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已经有了兽身、龙身和人首蛇身的怪物形象,蛇纹、龙纹形象的青铜器符号应有尽有。在白族神话故事中,三姑娘为救母亲嫁给了蛇族,并且生下了10多个蛇首人身的孩子。在回族神话中,人祖阿丹为寻得火种,在火焰山与石洞中的恶龙(蛇)搏斗,终于用雷公斧降服了龙,取得了火种。在阿勒泰的蛇川、乌吐布拉克等地,发现了大量蛇形岩画群。
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形象
在远东:在与中国黑龙江毗邻的阿穆尔河(巨蛇河)一带,在其岩壁上发现了大量蛇形、鹿形岩画。其中,穆杜尔”蛇是通古斯部族流传得最为广泛,最为崇拜的神灵之一。斯古通部族的神话传说:在开天辟地之时,巨蛇“穆杜尔”统治着大地,“穆杜尔”开凿了河床和湖底,因此被称为天和水的主宰。
在西亚:伊朗神话故事“恶龙与暴风雨”的传说家喻户晓,恶龙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其形象化为人时,依然是人首蛇身的样子。
在南亚:印度西部有一个叫希拉立的小村子,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蛇节”,每年从印度各地赶来参加圣会的人,多达上百万。蛇节与蛇崇拜有关,在当地的蛇神传说和绘画中,蛇神形象无不也是人首蛇身的样子。
人首蛇身壁画
在西欧:希腊神话故事“卡德摩斯”记载,在一片流淌着清泉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深谷的洞穴里隐伏着一条毒龙(毒蛇),它的紫色龙冠很远就能看见闪光,它的眼睛如同火焰,它的身体庞大而有毒,口中闪烁着三叉的舌头。当大神卡德摩斯击杀毒龙之后,用巨龙的毒牙播种,最后生长出了厄喀翁等能征惯战的勇士。
在北美: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考察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的部落之中,有至少9个部落不约而同地选用蛇来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其部族成员将人面蛇身之物来作为其部族的保护神,并把人首蛇身的画作为神品。
在大洋洲:土著华伦姆格人每年都会选择黄道吉日举行重大的拜蛇仪式,男女老幼都会用五颜六色的颜料将自己打扮成为蛇的模样,唱颂扬蛇的歌曲,跳仿蛇爬行的舞蹈,这种古老的崇拜仪式历经无数代人,至今依然在流传。
卡德摩斯消灭毒龙
由此可见,人首蛇身的形象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这种对蛇及其蛇文化的崇拜由来已久,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地信仰。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绝非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内在与外在因素影响下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所致:
在人类历史上,人类曾经历过第4次冰河时期。在冰河时期,由于气候严寒,古人类开始向高原、山区有森林、洞穴的地方转移。处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动植物大量灭绝,而躲藏在高山森林与洞穴中的巨蛇等生物得以幸存下来。人类在向森林、洞穴转移时,必然要向这些巨蛇索取生存空间。因此一场人类与远古巨蛇之间的斗争便开始了。
希腊神话中的毒龙形象
在人类早期,栖息于洞穴、湖滨周围的巨蛇,一向是人类的大敌。冰河时期的蛇大多体型巨大,狰狞恐怖,杀伤力极强。古人类在与巨蛇争夺洞穴、栖息地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被巨蛇杀死的危险,对巨蛇的畏惧是人类的普遍心理。
在人类与巨蛇的斗争中,巨蛇的形象便被远古先民记录了下来,由于巨蛇的威胁实在很大,出于对巨蛇的敬畏心理,人们将巨蛇描绘成恶龙、毒龙的形象便顺理成章了。人们崇蛇、畏蛇之心不断扩散,最终使得蛇成为了部落图腾和崇拜的对象,至今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崇蛇、拜蛇的行为,都是来自于上古时代的遗俗。畏惧和崇拜巨蛇,这是人类与巨蛇斗争的第一个时期。
上古蛇神相柳
巨蛇有威胁人类的一面,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居住在西伯利亚的诸部族与远东的通古斯人,由于目睹了巨蛇在大湖和沼泽之中游动,无意中疏导了洪水和河沟渠道,因而被当地的土著视为强大的太阳巨蛇,将其比作天和水的主宰。这同样是远古人对巨蛇的朴素认识,并在此心理上形成的一种自然崇拜。
人类畏惧巨蛇,但人类也不断在征服巨蛇。在与巨蛇争夺生存空间的过程中,人类有被巨蛇吞噬的时候,也有击败巨蛇夺得洞穴和森林的时候。在这个时期,人类征服巨蛇、打败巨蛇这种重大事件被记录下来,并且口耳相传,代代传颂。这就形成了后世最熟悉的各种与蛇、龙斗争的神话,比如女娲制服恶龙,卡德摩斯击杀毒龙,释迦摩尼降服巨蛇使之成为护法等。渴望击败巨蛇,这是人类与巨蛇斗争的第二个时期。
原始人战斗场景岩画
冰河时期结束后,新石器时代到来,各种生产工具的使用,使得人类的生存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漫长的冰河时代,导致大量生物的灭绝,统治地表的巨蛇也不得不接受自然的选择。与恐龙一样,巨蛇得不到大量食物来源,必然导致种群的减少和灭亡。冰河末期的巨蛇,数量已经不如从前那样繁盛,残留下来的巨蛇其对人类早已经不存在威胁,体型较小的蛇类反而有了生存空间,随着人与蛇矛盾的减缓,人类对蛇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这一时期,人类既保持着对蛇的畏惧,也产生了对蛇的新的崇拜,人类渐渐认识到蛇并非是拥有神力的怪物,而是与人类一样拥有生命血肉的动物,也是有七情六欲的生物。蛇类开始人化,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在祖先崇拜与畏惧巨蛇的双重心理作用下,蛇、神、人三位一体的人类崇拜现象开始出现。蛇、神、人三位一体,这是人类与巨蛇斗争的第三个时期。
人首蛇身玉
第三个时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类早期神话、传说诞生的时代。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熟知的上古时代、洪荒时代,处于原始社会的早期,在中国属于伏羲女娲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蛇女形象开始出现,半人半蛇的蛇女形象普遍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崇拜中出现,例如中国的女娲形象,希腊神话中的蛇女厄喀德娜,斯基泰人眼中的蛇女形象,这些形象体现的不再是蛇的凶猛之态,而是女性的柔美,人首蛇身的图腾崇拜由此开始。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着三大崇拜,一是太阳崇拜,二是祖先崇拜,三是灵魂崇拜。三大崇拜之中,对祖先的崇拜一直处于半人半神的信仰之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与女娲,就是这种蛇、人、神三者合一的形象。在古籍《山海经》中,记录了各种各样荒诞不经的动物与人的故事,《山海经》中所录其实就是当时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所致,是上古人类对自然、祖先的朦胧认识。在《山海经》中,对蛇怪、操蛇之神、方位神、山神等都有大量记载,人首蛇身的形象贯穿全书。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而不是人首马身、人首牛身等形象。
女娲宫
简而言之,人首蛇身形象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各大洲、各原始土著部落中都能找到这种传说与文化的影子。因为人类早期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几乎一致,在冰河时期面临的威胁一致,在不断记录与传颂先人的事迹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对蛇、人、神三位一体的崇拜,加之后世文化的传播与影响,种种因素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首蛇身文化。
由此观之,人首蛇身形象并非来自古人的荒诞想象,而是一种原始记录的表征。人首蛇身的最初起源,在人类与巨蛇斗争的蛇、人、神三位一体的时代,属于人类文明的幼年时期。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