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十年(公元前1318年)春,一位年逾五旬的高大老者缓缓登上奄都城的北门城楼,他目光平静地看着城外整齐划一的井田,绵延不绝的井田一直延伸到视线之外。这片沃野是由泗水、沂水冲击而成,土质肥沃,十分适合种植黍、稷,虽然这里的亩产尚赶不上豫州,但也相差无几。
51.1古代城邑示意图
此时正是河冰开化、地气渐暖之时,大地还没有一丝绿意。靠近奄都城墙的公田上,各邑的田典官已经开始检查今年土壤的虫害墒情,稍远处一群衣衫褴褛、瑟瑟发抖的奴隶正用粗笨的木耒给公田松土;更远处的私田里,一些衣着单薄的农人也在操持着农务。
51.2井田劳作复原像
老者露出一个复杂的表情,喃喃道:"二十年了,东夷人终于不闹腾了,奄都也有了一些气象,人心思安,故土难离!希望我这次的决定是对的。"
突然城下传来一阵人嘶马鸣之声,中间还夹杂着哭喊声,老者不禁眉头一皱,驱前一步,从城垛上探身出去往城下张望,他身后五步之外,一直沉默不语的那名近卫壮汉立刻上前道:"王,还是不要靠城墙太近。"
51.3自古城门都是重要的管制区
老者挥挥手,还未及下令,只见数十骑裘衣怒马、持弓携刀的青年已从城北大门下纵马而出,他们一个个骑术精良、意气风发,将一顶商军的制式皮盔互相抛玩着,接着几名王城守卫从城门内徒步追了出来,哀求众人不要乱来,其中一名头发披散、脸上还有鞭痕的城卫追得最急,显然那顶抛玩的皮盔是属于他的。
一名在城门附近来不及躲闪的女性奴隶,被其中一匹快马迎面撞个正着,只发出半声惨叫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接着数匹快马从她身上踏了过去,暗红色的鲜血从奴隶的眼耳口鼻中喷涌出来,眼见活不了了。
51.4被奔马撞伤死亡率极高,所以古代骑兵为王
老者看得分明,勃然大怒,正欲发作,那名近卫急忙劝道:"王,息怒。那些小子都是宗室贵族和诸侯家的子弟,可能是赶去春猎。只是死了个奴隶,您犯不上大发雷霆。"
眼看着那群纨绔已经跑远,老者深吸一口气,压住怒火哑着嗓子说:"擅闯城门、纵马伤人!他们在左学中难道没读过《汤刑》吗?我看他们早已忘记这里是奄都,是兖州,不是豫州!一天到晚只会醉生梦死,这样下去,豫州将失,商国也要亡了!"
51.5《长乐图》-表现古人的饮宴文化
近卫不知该如何回话,只好低头不语。
这时一位文官打扮的青年跑上城墙,远远躬身道:"王,奄伯、方伯和豫州的众公伯已至重屋了,恳请大王接见。"(夏称世室,商称重屋,周称明堂,是三代帝王借神权以布政之所,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城南]"。)
51.6隋唐时的洛阳明堂(复原)
"豫州的众公伯?"老者瞳孔猛然一缩,脸色变得铁青:"不是还有二十日才到外封公伯觐见的时间吗?谁允许他们擅离封地、提前到京的?各带了多少侍从?为何事先不报?"
文官苦笑一声说:"王,臣下已经问过了。奄伯说豫州公伯之前已经知会卿事寮,他也给您汇报过,许是王上事多忘记了。还好此行入京的二十七位公伯所带侍从均未逾制,加起来不足三千人,不过个个都是精兵。"
51.7禹贡九州图
老者冷笑一声道:"好嘛,这是向本王示威来的!看来他们真的不欢迎本王回豫州。王室嫡脉带国人跃进千里,征伐东夷二十年,这些宗室支脉在后方坐享其成,却不知感恩,真是岂有此理。现在东夷臣服了,他们还想让天子守国门,真把豫州当成他们自己的地盘了!"
文官眼角跳了跳说:"王,您已决意迁都了?可奄伯、方伯他们也不支持迁都,臣怕他们沆瀣一气,借此次觐见之机向您发难?"
51.8古代军队极少有回乡探亲的机会,尤其是戍边的军队
"哈哈,我就不信他们有这个胆子!卫,你速调中师右卫去城南监视豫州公伯的驻地,另派快马去泰山调左师回奄都休整。还有,把四门的城卫都给我换了,再有人擅闯城门重地,格杀勿论!"说完,老者狠狠一拳砸在夯土的城垛上,发出一声闷响,留下几个浅坑后,才大步向城下走去。
"得令!恭送大王。"
盘庚十年的诸侯觐见大礼持续了十余天,比往年提前了二十天,时间也多出了十来天,处处透着紧张气氛。宫中人只知每日大王都与王公诸侯闭殿密议,卿事寮只有数位卿大夫可以列席,其他人等被严令不得接近重屋。连续多日,大殿内不时传来大王的咆哮声和商国重臣的争吵声。
51.9商朝议事之殿规模还比较小
春播刚刚结束,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从奄都王宫中传出,大王盘庚决定秋收后迁都"殷地",就在七世前先王河亶甲建立的相都附近。一时之间朝野哗然,大商百年来已经五易都城,每次迁都后都会接着数年至十数年的征战,除了劳民伤财,都城百姓没见到半分好处。
百年来,王室子姓子弟被拆散、赐封、移居至各处,散落在豫州、兖州、徐州、雍州等地,经年难以聚首;诸侯随王伴驾,每次择地另封,以前置办的土地房舍等恒产,迁徙一次就得丢弃一次,新封之地怎及故地肥沃;卿士本无封地,但连续迁也让他们无法置业,好友散落四方,无法守望相助;平民损失小一些,可他们也不喜欢这种朝不保夕、四处漂泊的生活;唯一没有怨言的恐怕只有那些奴隶了,因为无论到哪里,他们也逃不过拼死作战和透支劳作。
51.10永乐大帝迁都北京(油画)
现在奄都经过连年血战,刚刚安定下来,国人自上而下都渴望过一段安定的生活,大部分人都反对迁都。大王却显得无比坚定,他对王侯重臣发下狠话:"你们可以不跟我走,但跟我走又不打算听话的,我会将其斩尽杀绝,不会把祸患留到新邑。"(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对于卿士平民,大王则耐心解释:"本王是为了广大商国百姓的根本利益才决定迁都的。(都视民利用迁)"并保证以后再不让国人遭受迁都的颠沛流离之苦。
51.11盘庚迁殷图
不知道大王做了多少努力才压下那些反对的声音。夏粮收获之后,九月初,奄都十余万居民在大王"左中右三师"的矛戈威慑下,分批向西南方向的殷地迁徙。能留在奄都的居民不足原来的十之一二,多为士卒和奴隶,在原卿事寮重臣奄伯的带领下继续留守奄都驻防和劳作。
三个月后,浩浩荡荡的迁徙队伍走了八百多里,终于赶在下雪前陆续到达了豫州北部的殷都,一路上舟车劳顿、人困马乏,不少体弱力衰的商人倒毙在迁徙路上,永远到不了殷都了。
殷都此时只有低矮的城墙和简陋的屋舍。虽然大王早在半年前就已经派人来这里营造城池、修建住房了,但因为迁徙的人员太多,殷都工地劳力有限,此刻一眼望去,殷都仍是一片荒凉,根本无法和奄都的繁华相比。
51.12殷墟宫殿复原图(古代条件有限,王室宫殿也比较简陋)
不少人悲从中来,放声大哭,殷都荒凉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一些还在路上未来得及渡河的国人,在别有用心的人鼓动下不肯渡河。诸侯卿士更是怒火中烧,纷纷找大王诉苦,更有不少人阳奉阴违,暗中煽动国民抗议,想要与大王角力。
盘庚再次展示出灵活多变的危机应对手段。他先召集了贵族官僚,要求他们不要妖言惑众,都老实待在家里,一切听大王号令!如果发现谁敢裹挟暴民,暗中策划推翻王室,立刻剥夺一切官职和特权,大王不惜杀几个不听话的祭天,至于家属则一律贬为奴隶。在盘庚的威压之下,贵族官僚阶级只好合作。
51.13迁殷过程中,盘庚曾多次亲自劝慰百姓
接着盘庚又使用怀柔手段,亲赴大河之畔劝慰百姓。大王搬出宗庙与祖宗先王来稳定人心,宣讲先王的美德,保证迁都后轻徭薄赋,绝不再迁都了,一定还大家一个美好家园。商人本迷信,再加上迁徙已进行大半,此时回头已不可能,在得到大王承诺后,也只能继续前行。
此后,盘庚整肃朝纲,恢复商汤祖制,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政局开始稳定。加上殷都附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交通也很便利(安阳古代有"豫北要冲、四省通衢"的美称),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局面。
51.14安阳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
经过盘庚十八年的努力,殷都被建设成为一座十分繁荣的都市,衰落的商朝开始复兴,此后商朝再未有过迁都。殷都的建立为之后的"武丁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启了殷商二百七十年的繁华盛世。
(以上内容是商朝第十九位君王盘庚迁殷的故事,根据《史记》、《尚书·盘庚》三篇等资料进行的艺术加工,大家权当小说看吧,不喜勿喷!)
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一次君王力排众议、壮士断腕般的迁徙。它削弱和打散了王室支脉及诸侯大族的实力,将中原地区牢牢掌握在商王室手中,解除了商朝百余年的内乱危机,巩固了子姓王族在商朝的统治地位,换来了商朝近三百年的国祚,也迎来了商朝政治、军事、经济最鼎盛的时期。古代文献中多以殷代商,可见迁殷的历史意义多重要。
51.15殷墟遗址全景地图-5A景区
盘庚迁殷后,商朝的政治稳定,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殷都的规模也变得空前大,成为那个时代的世界第一雄城。1961年国务院公布殷墟保护范围约24平方公里,此后随着殷墟考古深入,范围不断扩大,至20世纪末重新划定的殷墟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从而确定殷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PS:1500年后,被誉为西方文明骄傲的古希腊雅典城(创建于公元前5世纪-2世纪)的城区面积经过700年的建设,才达到38平方公里。)
虽然这座雄城已经毁于商末的战火之中,殷都也变成了殷墟,但殷都早已记入中国古代的文献之中。到20世纪初,随着殷墟甲骨的确认,殷墟遗址重见天日,国人才有幸重新见证那段辉煌的历史。
殷墟的发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史具有非凡的意义。
51.16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商代确实存在
1、殷墟的发现确认和补充了我国商朝历史的存在,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真实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
2、通过对殷墟的考古研究,催生了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殷墟发掘之前的中国金石学者只会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从不去田野里考察和发掘。在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前,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成过古代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说中国第一代考古精英绝大多数都是从殷墟考古中成长起来的,殷墟发掘对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详见本人"甲骨文"相关专题)
51.17.1935年殷墟第十一次发掘团队
3、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将中国上古文明更好地展示给世人。
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表决通过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会评价殷墟:"这里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51.18世界文化遗产-殷墟
殷墟遗址虽在发现之初曾遭到疯狂的盗挖,但仍为我们留下了数量极其可观的遗迹和文物(殷墟相关资料请自行百度)。想象一下,三千多年前在这片大地上是一群多么伟大的人,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千秋功业、泽被后人",就是用来形容他们的吧?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勤劳、勇敢的华夏先民。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