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政治形势波诡云谲。李自成有幸成为了其中的弄潮儿,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城,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当天李自成进入北城,明朝灭亡。可以说此时的李自成一定是信心满满,向着统一全国改朝换代的大好前景不断加速。然而自从山海关一战失利以后,李自成与他的大顺军就节节败退,一直到西安失陷,李自成与大顺军辗转各地,最终在湖北被农民武装杀死,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李自成与大顺军的腐败堕落导致的吗?还是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造成?
大顺军的战斗力一直不弱
李自成手下的大顺军,其主要成员都来自明朝西北的边军,他们一直是明朝对外防御对内镇压叛乱的主要力量,可以说相比关内的明军,他们的战斗技能以及实战经验都要高出许多。他们投奔大顺军的主要原因是领不到的军饷。
大顺军在对阵清军中的表现就很能说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首先来看山海关大战,大顺军6万对阵吴三桂部5万,吴三桂依托了山海关的城防工事以逸待劳,结果一天的时间,远道而来的大顺军就打下了北翼城。在随后的决战中,本来以骑兵和重甲步兵为主的大顺军已经杀的关宁军节节后退,但忽然出现在两翼的清朝骑兵则彻底把大顺军包围在了中间,这才导致了大顺军在山海关前的失利。
山海关一战失利以后,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主力迅速退回了陕西,清军则步步紧逼, 一年以后双方又在潼关发生了第二次决战,潼关战役原有土匪和前明弱兵构成的守军5万人,后李自成又率领3万精锐进驻潼关,而清军方面多铎亲自带领数万八旗军投入到战场。李自成以及手下大将刘宗敏、刘芳亮主动率步骑进攻,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大顺军拼死作战打的很有几分骨气,即便是清军攻入大顺军营,李自成手下300精锐骑兵也敢主动反击清军,一直守住阵地没有让清军突破潼关,直到被阿济格抄了后路,才主动放弃潼关撤退。
另外值得一提的陕北战役,由李过、高一功率领的4万大顺军在陕北对阵由清阿济格统领的清军以及汉族降军8万人,虽然大顺军兵力匮乏但面对清军的围攻李过仍然敢主动出城反击,双方曾经7次交锋,高一功守卫榆林也达半个月之久,直到李自成放弃了西安,他们才主动突围撤退。
既然大顺军的战斗力不弱,为何李自成要撤离北京,又为何在后来与清军的战斗中一败再败呢?原因有2点:天时,人和。
失败原因之一天时:明朝灭亡的太快,李自成还未消化自己的胜利成果
军队的战斗力还未成型:在李自成军中,精锐士兵只有十万人左右,其他的军队都是在打进北京的一路上受降的明军或者是来自周边的流民百姓,由于攻入北京的时间太快,导致大顺军没有时间重新整合这些明朝的投降部队,对于百姓更加缺乏长期的军事训练,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因此在攻打山海关一战中,能与关宁铁骑以及清军正面对抗的只有李自成的核心精锐,而这部分军队已经山海关一战中损失大部,让大顺军在与清军后续的对抗中,只能依靠守城而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反击。
大顺政权尚未稳定:李自成在崇祯十四年之后进展神速,短短两年时间内占领了河南、陕西、甘肃、湖广等地,从崇祯十七年正月起的两个多月更是从西安一直打到了北京,很多明朝守将、地方官员纷纷投降。而势力急剧扩张的大顺朝也缺乏如此之多的人才来接受明朝投降的军队和地方,所以只能暂时委任降将和降官继续进行统治。在李自成山海关兵败之后,大顺朝的领地之上不断出现反叛现象。1644年五月,河南滑县士绅约定“起兵,将斩伪令以待王师”;五月上旬,山西平定州、榆次县和太谷县的官绅背叛大顺,关起城门,不让大顺军入城修整;五月中旬,山西定襄的大顺饷银被原明朝官僚组织的“游兵散勇”抢劫。这些都成为了李自成的后顾之忧。
失败原因之二人和:李自成的“迎闯王,不纳粮”政策把官绅地主阶级推向了对立面
李自成在起兵之初喊出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为”,赢得了大明朝广大基层百姓的支持,继而赢得了发不出工资军人的投诚,因此军队势如破竹。然而维持一支军队的正常运作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初期的大顺军可以靠收缴乡绅地主的财产作为军费,到了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军队数量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人,李自成初期收缴的财富已经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军队,可让他没有料到的是崇祯也没钱,大明的国库、崇祯的私房库里只搜到了几万两银子,根本不够大军的日常开销,只能将北京城中的大小官吏,逐一抓起来拷问,四处抄家。发展到后来,连北京城中的富商以及缙绅都没有放过,并且在全国各地大顺政权也都在执行这样一种策略。
除了收缴官员以及缙绅的财物,对于明朝官员的吸收以及使用上,李自成以及他的领导班子也没有重视这批人的力量,他手下的主要将领中没有一位明朝的官吏,一直任用最早跟随他的那批幕僚以及将军,投降到他手下的明朝官员也很少能获得李自成的优厚待遇。
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拥有广大底层群主的支持只是基础,而作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理应成为新政权重要的拉拢对象,却被李自成以及他的手下无情的推到了大顺政权的对立面。最后让入关的清军轻易摘取了胜利果实,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吴三桂的降而复叛。
结语
1644年,当大顺政权接管了明朝辽阔的疆土,大批的明朝官员将领投降李自成时。政治形式是非常有利的。腐败的明朝政府业已败亡,清朝也只存在于关外。而张献忠仅局限于四川一隅之地。广大汉族人民对新生的大顺政权充满期待。如果李自成能够顺势而为,团结汉族各个阶层人民,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逐鹿中原,天下归一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在崇祯帝煤山自缢身亡以后,大顺政权仍将自己的主要敌人锁定为明朝的残余势力,这是非常缺乏远见的行为,没有制定恢复经济、鼓励生产、充实税收的政策,反而将搜刮官吏、缙绅追缴赃款当成主要的军费来源,这样的政权即使没有清军的入侵,也无法获得长久立足。
李自成是一位伟大的统帅,他手下的大顺军也是一支有骨气有血性的精锐之师,然而缺乏政治以及经济的远见,再强大的统帅也无法获得所有阶级的支持,在大顺政权成立的那一天他的失败就已经被注定了。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