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12世纪末期开始,日本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怪异的政治结构,那便是幕府政治。幕府政治的奇怪之处在于,虽然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是征夷大将军,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依旧是天皇。即便征夷大将军可以控制天皇,但又无法使自己成为天皇,并且还要经过天皇的授权才能成为大将军。
最早的幕府政治出现在公元1192年,标志性事件为武将集团的领袖源赖朝在镰仓一地创建了大将军幕府,并独掌全国政务。当时的幕府政治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幕府大将军已经取代了天皇的地位,成为全日本的实际控制人。
建立起镰仓幕府的源赖朝
镰仓幕府建立后,日本的贵族政治宣告彻底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武家政治,武士成为了新兴贵族集团,其中以出身源家的武将最为尊贵。但天皇却并不甘心权力的旁落,一直尝试夺回皇权。在镰仓幕府末期时,天皇抓住机会,联合北条家一同向源家宣战,最终终结了镰仓幕府统治日本的历史。然而,日本却并未因此摆脱幕府政治的局面,而是进入了室町时代。
镰仓幕府所使用的徽样
镰仓幕府发生内乱,天皇联合北条家消灭源家势力
平安时代末期的日本还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政治环境当中,虽然此时国内已经陷入混乱的局面之中,天皇的权力也有所衰弱,但名义上天皇依旧是拥有至高无上大权的君主。公元1180年,两大贵族集团为争取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展开了巅峰对决,分别是源氏和平氏,二者之间持续纠缠长达6年之久。
虽然交战的双方主体为源氏和平氏,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的小贵族参与其中,北条家、三浦家、新田家等等氏族都有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在源平合战中,常常出现一个氏族同时支持源平两家的情况出现。
源平合战中的平氏武士
实际上这并不算是多么惊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中国的三国时期,诸葛家就曾经分仕魏蜀吴三方,比如臣属于曹魏的诸葛诞、臣属于蜀汉的诸葛亮和诸葛瞻父子及臣属于孙吴的诸葛瑾和诸葛恪父子。不难发现,虽然这些人同为诸葛氏族的族人,但并不是一脉相承的,不会出现嫡系同时侍奉二主的情况出现,而是嫡系侍奉一主、家族旁支则侍奉另一主。
在天下陷入混乱之中时,这是保全家族的最好方式。无论是哪一方最终成为天下之主,都可以保全其氏族血脉的延续,不至于因战败而惨遭灭门。同样,当时的日本也是如此,所以才会出现贵族同时支持源平两家的情况出现。
公元1185年,源氏在坛之浦之战大败平氏,平氏自此宣告灭亡,源氏则成为了独掌日本政治的第一大族。不久,源氏一族的领导者源赖朝在镰仓(如今神奈川县东南方向地区)建立起府邸,并组建了独立于天皇所控制的行政机构和军队。
画中描绘了坛之浦之战的战场情况
如此,日本便出现了两个不同体系且相互排斥的行政系统,一个由天皇掌控,以天皇为尊;一个由源赖朝掌控,只奉行源氏的命令。第77代天皇后白河天皇对此自然无法接受,故而开始尝试削弱源赖朝的势力。但很可惜,天皇不仅没有削弱源氏家族的势力,反而打破了当时微妙的政治平衡,被迫选择交出权力。
公元1192年,日本正式进入镰仓时代,幕府政治也自此在日本建立起来。在此后的时日里,天皇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所有的权力,成为征夷大将军的傀儡。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政治也都由幕府进行处理,不再经过天皇。不过,历代天皇并没有因此放弃与幕府之间的斗争,只不过碍于幕府势力强大而没有任何颠覆其地位的机会。
幕府政治下的君臣关系逻辑图
公元1318年,第96代天皇后醍醐天皇承继皇位。此时的镰仓幕府已经要走到了气数的尽头,这才给了后醍醐天皇发动倒幕运动的机会。然而在镰仓幕府建立后,幕府早已在天皇的身边安插了许多间谍,故而轻易获悉了天皇要发动倒幕运动的计划。公元1324年,几乎参与到倒幕运动中来的大臣都被逐出京都,流放至全国各地,第一次倒幕运动还未完全展开就宣告了失败。
公元1331年,不甘心的后醍醐天皇发动了第二次倒幕运动。这次倒幕运动虽然顺利展开,但支持天皇的军队却不敌幕府军,第二次倒幕运动又失败了。对此,《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朝日日本历史人物事典)一书中曾提到:
"こうした後醍醐が,天皇位を左右している鎌倉幕府打倒に突進するのは当然で,律僧文観を通じて楠木正成を引き入れ,伊賀兼光などの幕府の要人,美濃源氏もこの討幕計画に加わったが,正中1年幕府に洩れて失敗する。"
(译文:后醍醐天皇选择与左右天皇权力的镰仓幕府为敌是必然会发生的结果。楠木正成、伊贺兼光等幕府要员,美浓源氏也加入了倒幕运动计划之中,但是在正中1年时,因计划泄露被被幕府得知所以失败了。)
日本第96代天皇后醍醐天皇
虽然被称为元弘之乱的第二次倒幕运动并没有逃过失败的结局,但是却严重打击了镰仓幕府的统治。此后,全国各地都开始自发性组织倒幕运动,使幕府身陷困境之中。实际上在镰仓幕府建立后不久,源氏家族就对幕府渐渐失去了控制权,取而代之并把控幕府的则为北条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北条氏并非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北条氏,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北条氏在控制幕府之后,并没有处理好内部的矛盾。武家政治的特点本就是一个大的武士贵族集团身边聚集着众多小的武士贵族集团,所以笼络住这些小的贵族集团便是稳固幕府统治的重点所在。而这些小的武士贵族集团之所以愿意尊奉北条氏为征夷大将军,主要还是能够从中得到丰厚的利益。一旦这些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会与北条氏离心离德。轻则生出间隙,重则倒向天皇,成为倒幕军中的一员。
与天皇权力平行,甚至凌驾其上的幕府
镰仓幕府衰败至极点,天皇获得短时间亲政的权力
前文已经提到,元弘之乱过后,倒幕运动的风潮已经席卷了全日本。天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策反那些曾经效忠于镰仓幕府的武士家族,使其支持天皇重登高位。当然,天皇必然会许诺给予这些家族丰厚的利益,否则定然无法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
元弘之乱浮世绘
公元1333年,在第二次倒幕运动失败后被流放的后醍醐天皇在武将名和长年的帮助下逃到了如今鸟取县地区,并以天皇的名义号召全日本的贵族及武士共同讨伐镰仓幕府。当时控制镰仓幕府的北条氏族人为北条守时,其派遣了帐下大将足利尊氏率幕府军前往镇压。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足利尊氏在领兵出征后不久就宣布拥护后醍醐天皇,调转枪头开始进攻幕府的军队。同年,镰仓被倒幕军所攻破,维持对日本将近一百五十年统治的镰仓幕府自此宣告灭亡。
武将名和长年在海上拥有着庞大的势力
后醍醐天皇可谓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君主,在倒幕军的拥护下,后醍醐天皇重新回到京都的皇宫之中,宣布将征夷大将军的权力全部回收至中央。与此同时,后醍醐天皇还宣布今后行政系统内的官员任免全部由天皇决断。由于后醍醐天皇在返回京都后效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例,将年号修改为建武,所以这一系列新政的推行与实施也被称之为建武新政。对此,《日本大百科全書》一书中曾经提到:
"新政は、従来の伝統にとらわれず、征夷大将軍(せいいたいしょうぐん)も置かないで、天皇が自ら公家(くげ)・武家両者を統率しようとするものであった。中央には記録所、雑訴決断所(ざっそけつだんしょ)、武者所(むしゃどころ)などの新設機関を置き···"
(译文:新政不受传统限制,也不设征夷大将军,天皇自己统率公家和武家。中央设置了记录所、杂诉决断所、武者所等新设的机关···)
古京都地理位置图
在这段时间内,天皇终于恢复了对日本的正常统治。不过,建武新政却不涉及社会和民间百姓的生活改善。实际上,建武新政只是一个后醍醐强化中央集权的运动,为的就是彻底消除幕府政治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虽然建武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并未得到稳固,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彻底消除幕府政治对当时日本人思维的影响。与此同时,建武新政也必然会触及到武士贵族集团的利益。虽然控制镰仓幕府的家族为北条氏,但在醍醐天皇看来,想要避免武士再度夺取政权,就必须对整个武士阶级予以打压。
日本武士盔甲
与此同时,武士阶级也已经在时势的变化中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之处。在新政实施的过程中,天皇有意只重用武士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武士阶级这才意识到一旦后醍醐天皇完成了中央集权,那么他先前向足利尊氏及其他武士承诺的待遇都将不复存在,到时这些武士也再也没有能力能够扭转时势,这就为后来的推翻天皇运动埋下了伏笔。
足利家颠覆天皇统治,占领京都并在室町开设幕府
公元1335年,北条氏的北条时行第一个举起反对天皇的大旗( 名义上虽然是反对新政,但实际上是反对天皇掌权),号召对新政不满的武士参与到颠覆天皇统治的运动中来。很快,叛军就逼近了京都。此时,足利尊氏向天皇提出要率兵平叛的请求,天皇便一口答应。毕竟后醍醐天皇是依靠足利尊氏的力量才能够彻底颠覆镰仓幕府的统治,所以天皇对其也是百般信赖,并未想到足利尊氏也对自己的新政有所不满。
室町幕府的创立者足利尊氏
在足利尊氏出发之前,还曾经向天皇索要征夷大将军头衔。在建武新政全面推行后,征夷大将军一职就已经废除,所辖的行政机构也被尽数取缔。如果足利尊氏得到征夷大将军头衔,那么幕府政治又将在日本死灰复燃。当然,这只是天皇用来搪塞足利尊氏的借口,否则就不会在不久之后将征夷大将军的头衔授予亲信良亲王。至此,足利尊氏也彻底看清了天皇的真实意图,心中也生起反意。
半个月后,兵至镰仓的足利尊氏公开宣布加入叛军,反对后醍醐天皇及其新政。随后调转枪头,直奔京都而去。公元1336年1月,京都沦陷。此后,足利尊氏又兵发各地,剿灭站队天皇一派的成员,如楠木正成、新田义贞等人。
逃到深山之中的后醍醐天皇
6月,足利尊氏扶持后醍醐天皇的弟弟丰仁亲王为帝,是为光明天皇。光明天皇在继位后立刻恢复了先前的幕府政治,并允许足利尊氏自行开幕,并授予其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公元1336年,足利尊氏以室町为幕府根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自此日本进入了室町时代。对此,贵州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韩时焕在《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军国政治》一文中曾经提到:
"室町幕府权力机构的构成仿照自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将军是武家政权最高统治者,位于权利的最高层,其大本营幕府是武家政权中最高的权利所在。辅佐将军的最高机关被称为'执事',地位等同于镰仓幕府的'执权',但'执事'没有'执权'那样大的实权,但是依然是室町幕府的最高机关。"
足利尊氏所控制的傀儡皇帝光明天皇
需要提到的是,光明天皇的继位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历来日本天皇继位时,都必须有三件神器在场,即天丛云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传说这三件神器为天照大神所授,历代天皇代代相传,好似中国古代帝王所使用的传国玉玺一样。
但是如今也没有任何有关三神器的图像资料流传于世,即便是日本民众也未曾见过,所以这三件神器是否存世还有待考证。在后醍醐天皇为躲避战火逃离京都时,就曾经将这三件神器带走,所以光明天皇并不具备继位为天皇的条件。即便后来三神器因后醍醐天皇被俘而回到光明天皇手中,但意义却不再一样了。换句话说,无论是光明天皇还是足利尊氏所建立的室町幕府,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伪政权,并没有合法性。
日本皇室代代相传的三神器,但具体形态是否如此尚且存疑
结语
实际上在后醍醐天皇重新回到京都并实行新政时,是有机会将幕府政治彻底从日本的政治体制中所剔除的,而他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也确实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后醍醐天皇太过心急,急于在短时间内削除武士阶级的势力。在任命官员时,天皇将出身武士阶级的候选人尽数排除在外,而是挑选亲近于天皇的派系成员掌控关键权力。时间一长,难免天皇和武士之间心生间隙,双方的矛盾自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被激化。
然而在此之前,武士阶级中的一部分贵族集团刚刚帮助他清除了镰仓幕府时代所留下的幕府残余势力。当这些武士意识到天皇的目标从幕府转向自身时,与天皇对立也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无论是自保还是为了建立起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政权,都注定双方会兵戎相见。
虽然后醍醐天皇在镰仓幕府败亡的末期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借助混乱的局势趁机推翻了幕府统治,但又错失了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的最佳时机。在随后的时日里,天皇更是失去了翻盘的希望,被后来建立的的室町幕府牢牢控制在手中。即便是在室町幕府灭亡后,天皇仍无力再次发动倒幕运动,进而使日本进入了混乱的战国时代。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