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唐玄宗时期杨国忠等人专权以来,唐朝各地的节度使势力便慢慢坐大,与此同时唐代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逐渐破坏而濒临崩溃,这让唐朝政府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虽然叛军被平定,但是各地的节度使对于唐朝政府多抱有疏离的态度,这让唐朝中央政府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
而在唐顺宗在位时期,担任西川节度使的南康武王韦皋兵士,西川地区的权力落入了支度副使刘闢手中。其希望能够代替韦皋成为新的西川节度使,但是却遭到了宪宗的拒绝。对此感到不满的刘闢便拥兵自立,迫于形势宪宗不得不答应了他的请求。
但是不久之后,刘闢又主动攻击东川,并劫持了节度使李康。这让宪宗不得不重新审视蜀地的局势,在杜黄裳等人的支持下,宪宗派出高崇文等人平定了刘闢的作乱,而宪宗之所以在一年之内态度就有如此大的变化,与当时四川地区的重要地位有一定的关系。
唐宪宗李忱
刘闢割据自立侵占蜀地
1.刘闢当权前的西川局势
在唐顺宗在位时期,西川地区一直处于南康武王韦皋的治理之下。虽然韦皋在刚刚进入蜀地的时候采取了加重税赋的政策,给西川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韦皋并没有耽于享受,而是将这些财物分发给了自己的将士们,赢得了他们的拥戴,这让西川地区的百姓并不敢对其统治有所反抗。
南康武王韦皋
与此同时在韦皋稳定了局面之后,其也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每隔三年就会免去租赋一年,这让其逐渐赢得了西川地区百姓的支持。这让其能够在西川地区放心地培植自己的势力,为了避免自己做的事情被中央政府发现,韦皋会让自己的幕僚来担任刺史,之后再召回自己的身边做幕僚,不让他们离开自己的身边。
而韦皋的做法让西川地区的官员结成了一个团体,他们对于中央政府的归属感并不强,会将西川地区的利益置于率先考虑的位置,这也给之后刘闢的自立提供了条件。
2.刘闢自立为西川节度使
因此在韦皋去世之后,西川地区的官员团体们希望能够将西川地区的权力继续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于是支度副使刘闢在西川地区自称留后,并要求将领们上表请求唐朝政府颁发符节,将自己封为新的节度使。
叛将刘闢
但是唐宪宗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他任命袁滋担任新的西川节度使,并召刘闢回京担任给事中。命令到达西川地区之后,刘闢拒绝了朝廷的调令,并且在西川各地部署防守,组织袁滋进入西川地区。袁滋听说这件事之后,便畏缩不敢前进,这让唐宪宗十分愤怒,将其贬为吉州刺史。
唐宪宗看到刘闢在西川地区拥有的影响力,便不得不将其任命为西川节度副使,并代理节度使的职位。
3.刘闢对于东川的征伐
在刘闢被封为代理节度使之后不久之后,其就得到了朝廷赐予的旌旗和符节,这让其变得更加骄横。他将进一步要求统治整个四川地区,唐宪宗依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刘闢便自己率领大军进攻东川节度使所在的梓州,并将梓州城包围了起来。
在此之后,他还打算让自己的幕僚卢文若担任新的东川节度使,这让东川各地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唐宪宗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刘闢的问题。
唐宪宗时期蜀地的特殊地位
1.蜀地的经济地位
在韦皋在世的时候,虽然其曾在蜀地横征暴敛,并且将这些财物用于笼络人心,但是其依然会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而且韦皋还会给朝廷的高官们送去大量财物,希望他们能够保全自己的地位,这让西川地区依然能够为唐朝政府提供一定的收入。
蜀地还有蜀锦等手工艺品
而刘闢之后占领的东川地区也一直是唐朝政府的忠心附庸,其赋税也是唐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如果刘闢兼领东西川的话,那么以其和唐朝政府的关系而言很难保证其依然能够向唐政府缴纳税金。而一旦失去了蜀地的经济支持,那么唐朝政府将陷入财用不足的困窘局面,这对于力图恢复的唐朝政府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2.蜀地的外交地位
在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的时候,除了稳定西川地区的政治局势之外,其还做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便是和南诏国结成了同盟,从而遏制了吐蕃的东进,这对于稳定唐朝的西部边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诏德化碑遗址
而在韦皋去世之后,虽然南诏国依然站在唐朝政府这边,但是一旦刘闢割据自立,断绝与唐朝政府的联系,那么南诏国也很有可能放弃与唐政府的同盟,转而投向吐蕃。一旦如此,无论是西川地区还是唐朝西部的其他地区,都有可能遭受吐蕃和南诏的攻击,这会让他们失去发展的条件,并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布防。这对于元气大伤的唐朝政府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3.收复蜀地的政治意义
蜀地除了上述两个作用之外,还一直是唐朝统治者能够信任的大后方。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玄宗就将西川地区选为自己的避难地,这足以说明蜀地与唐朝政府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旦这个地区的节度使都选择割据自立,逃离唐朝政府的统治,就会在其他节度使那里造成极坏的影响,让中央政府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这对于唐朝政府来说是致命的。
因此在讨论该如何处理刘闢的时候,宰相杜黄裳就提出如果想要重振朝纲,就必须要用武力对其进行震慑:
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
与此同时李吉甫等人也力主出战,他们认刘闢乃文人出身,不具有军事才能,只要选用正确的将领一定可以取胜。在他们的建议下,唐宪宗决定派遣高崇文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一同领兵进入四川,讨伐刘闢。
刘闢的覆灭与西川的恢复
1.高崇文治军严谨
之所以杜黄裳等人会推举高崇文作为出征西川的主将,是因为在其驻守长武城的时候,就以治军严谨而著称。在平常的日子里,高崇文也要求自己的军队加强戒备,就好像敌人即将前来进犯一样。而且其一直要求麾下的将官要准备好作战所需的粮草的兵器,以便能够在接到战斗命令之后做出迅速反应。
唐代名将高崇文
高崇文在一日卯时接到了命令其出征西川的诏书,结果在辰时的时候其大军就已经开拔,而且粮草,武器等后勤也都已准备妥当。在进入蜀地之后,高崇文见到自己的士兵故意折断店家的勺子和筷子,便将这些人斩首以正军纪。
在此之后,高崇文的军队在蜀地对百姓秋毫无犯,这让他们得到了人们的支持,为之后的战斗打下了基础。
2.鹿头关大捷与刘闢的覆灭
在唐朝官军入蜀之后,刘闢麾下的将领先后选择投降,这让刘闢十分害怕,其交出了被自己俘获的东川节度使李康,希望能够与官军讲和。但是高崇文并不同意其求和的请求,继续派兵进攻刘闢。
刘闢只得继续退守,他命人在鹿头关建立了八个营栅,并在此驻军一万余人,以求抵挡高崇文的进军。但是刘闢毕竟是文人出身,对于战争并不是十分在行,其防御工事在面对高崇文的进攻时很快就被击破了。刘闢在战败之后在鹿头关东面的万胜堆再次布置防御工事,高崇文派遣高霞寓进攻万胜堆,八战八捷,彻底击溃了刘闢的军队。此事在《新唐书·高崇文传》中有以下描写:
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堆直鹿头左,使骁将高霞寓鼓之,士扳缘上,矢石如雨,募死士夺而有之,尽杀戍者,焚其栅,下瞰鹿头城,人可头数。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
在战败之后,刘闢麾下的将领们纷纷献出自己的城池,向高崇文投降,高崇文也因此得以长驱直入,直接攻占了成都。而刘闢和卢文若等人带领数十名骑兵,打算逃奔吐蕃,但是在途中被冠军追上,刘闢本欲投江,但是未死,后被唐军活捉。
至此西川地区的叛乱被彻底平定,四川地区再次进入了唐朝政府的统治范围。
唐朝行政区划
结语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的政治影响力空前低落,其军事实力也来到了唐朝的最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唐宪宗本应该采取休养生息的方式来积蓄力量,但是在面对西川节度使刘闢作乱的时候,他还是坚定地出兵讨伐,这里面有着十分深刻的原因。
首先是南北朝以来,四川地区就成为了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当时的情况下,四川地区的粮食支持是唐朝政府能够维系的重要保证,因此其必须要将四川地区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且四川地区还和南诏接壤,唐政府需要和南诏保持联系来防止其叛向吐蕃,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忠于李唐皇室的,如果这里也发生叛乱,会让李唐的影响力进一步衰退,形成无法收拾的局面,因此唐宪宗必须要拿下刘闢,恢复四川地区的稳定。再加上刘闢的军事能力确实有所欠缺,唐宪宗会改变之前的态度选择主动出击也就不难理解了。蜀地的平定提升了唐政府的威望也给予了唐宪宗信心,坚定了其急需收复失地的信念。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