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年,忽必烈以高丽为附属国,屡次向日本派遣劝谕使,要求朝贡。谕使是为了催促各国、诸民族朝贡而派遣的使者,也称为宣谕使。蒙古采取的外交方针是:先派遣劝谕使向诸国、诸民族呼吁朝贡,如果被拒绝,就进行征讨,向日本派遣劝谕使也是攻打南宋作战的一环。忽必烈向日本派遣使节的契机始于1265年(咸淳元年、至元二年),在元朝担任官吏的高丽人赵彝等大臣建议与日本建交。
日本镰仓幕府无视了元朝的诏书,不仅是因为元朝残忍的征服政策,而且也有日本长久以来对于宋朝文化的崇拜与喜爱,元朝由此选择了向日本开展进攻的征讨战略,由此产生了两场战役:1274年的文永之役与1281年的弘安之役。
在战役中因为海上台风与长期在陆地作战,海上战役经验不足的各种原因,元朝最后输掉了这两场战役,而同样因为“元寇”入侵的日本也发生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变动,元日战争使许多家族失去了自己的士兵,但是镰仓幕府并没有能力给予奖赏与土地,由此失去了许多家族的信任与支持,幕府势力开始逐渐衰弱。
蒙古襲来絵詞
元日战争发生的背景,五次国书的无果之终与元朝的目的
1268年正月,由礼部侍郎殷弘带到日本的元朝牒状所记载:
“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心,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
东大寺尊胜院所藏"蒙古国牒状"
在最后的“以至用兵”可以看出,元朝在日本拒绝臣服的情况下,暗示将会使用武力的威胁。在当时的日本当权者是北条政村(镰仓时代前期到中期的北条氏一族,镰仓幕府第7代执权者)。在这个困难时刻,北条政村连署北条时宗,时宗让出执权地位,自己成为连署。在北条政村的带领下,镰仓幕府没有回函,并且以坚决的态度拒绝忽必烈的要求,幕府决心团结在18岁的年轻朝气的北条政村的执权下,迎接元军的进攻。
近年来,日本新发现了更多关于“元朝牒状”的内容,在日本所藏于江户时代编纂的外交文例集《异国出契》中,发现了国书的副本。其内容与最初送达的国书(1268年)相比,表现得相当过激。上面写着:“请在翌春之前回信说‘臣服于元’,如果没有回信的话,将战百舸争流万艘出师,将王城往压。”等十分具有威胁性的话语。
此后,元朝几次派高丽使者到日本。作为藩属国的高丽,如果元朝和日本开战,就必须负担兵员和粮食,于是高丽使者便以天气不好等种种理由中途回去,并建议日本与元朝建交。第四次宣召,作为使者的赵良弼带着百名部下来到了日本,但仍被幕府拒绝。
《高丽史》中有记载:"丁丑、赵良弼还自日本、遣书状官张铎、率日本使十二人如元、王遣译语郞将白琚、表贺曰、盛化旁流、遐及日生之域、殊方率服、悉欣天覆之私、惟彼倭人、处于鲽海、宣抚使赵良弼、以年前九月、到金州境、装舟放洋而往、是年正月十三日、偕日本使佐一十二人、还到合浦县界、则此诚由圣德之怀绥、彼则嚮皇风而慕顺、一朝涉海、始修尔职、而来万里瞻天、曷极臣心之喜、玆驰贱介、仰贺宸庭。"
文永之役与弘安之役——对日本的猛烈攻击与元朝蒙古军的败退
最初的蒙古袭击,被称为文永之役。1274年,由元兵2万、高丽兵1万组成的蒙古军,分乘900艘舰船(大船300艘,轻舟300艘,其他补充淡水用小船等300艘)进入韩半岛南端的合浦,从马山浦出发(10月3日),袭击对马岛壹岐后,在北九州的博多湾登陆。
元朝入侵路线地图
早就在北九州警戒的幕府,动员九州地区的御家人,迎击元军。但是,面对元军的庞大的规模组织和优秀的兵器,以一对一战斗为主的日本军陷入了苦战。元军集体包围并打倒了挑战一决胜负的日本武士。元军在日落的时候统一回到了船上,但一夜过后就不见了踪影。据说是因夜晚有激烈的海上风暴,元军有许多船沉没,故而半夜撤退了。
高丽所打造的龟船模型
由于元军早早撤退,日本摆脱了危机,但文永之役,对于日本军来说,可以说是惨败。元朝在此之后也屡次向日本派遣劝降的使者,但镰仓幕府接连处决了这些使者,表明了彻底抗战的态度。为了防备元军的再次来访,幕府决定沿着博多湾开建从筑前花砖崎到今津约20km的防垒(石垒),为了分担负担,延后构筑了高约2米的防垒。这个决定,在弘安之役时,大幅度延缓了元军登陆博多湾。
元寇防塁位置图
文永之役后,元朝也没有放弃对日本的征服,于1279年灭亡南宋的元朝,在1281(弘安4年)以比上次大四倍的进军规模再次侵略日本。第二次进攻日本时,分为东路军和江南军两部分的军船以北九州为目标,集结后准备一举进攻。
弘安之战
但由于再征军的指挥官中途替换,不习惯海的元兵长期停留在海上等原因,士兵内部也出现了混乱,另一方面,日本军吸取了文永之役的教训,努力的进行防御战。在日方奋战阻止其登陆博多海湾的期间,蒙古船队遭到强烈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大部分舰船沉没,据史记描述在海面被溺死的士兵和粉碎的舰船碎片覆盖,当时能够平安返回的元军,还不到3万人。
弘安之战后,幕府也不放松警戒态势,继续动员九州地区的御家人担任异国警固番的职位,这对御家人来说是很大的负担。
「夷伐神風ノ図」
两场入侵战役后的幕府现状:霜月骚动与平禅门之乱
通过蒙古袭来这一事件,镰仓幕府从朝廷获得了可以动员全国公领的非御家人武士的权利,因此幕府的力量渗透到一直以来势力薄弱的西国一带。随着幕府的统治权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强化,北条氏在幕府中的权力进一步得到强化,造成了北条氏中继承家督之位的北条得宗的力量尤为庞大。
为了迅速应对元军来袭时的紧急事态,北条时宗在私宅内设立御内人(得宗的家臣)、内管领。御内人的代表们召开寄合,裁决政务。北条得宗主办的寄合制兴盛于全国时,御家人的合议制就被忽视了。因此,随着被北条得宗权力的增加,御内人与御家人的对立也越发激烈。
在北条时宗去世后,得宗的政治制度导致了霜月骚动(1285)和平禅门之乱(1293)。由于当时幕府的统治者贞时年龄尚小,镰仓幕府的实权掌握在贞时的外祖父,有利于家人安达泰盛(1231 ~ 1285年)的手中。御家人的威望也很高,作为执权的外戚,随着势力的扩大,御内人的代表,内管领的平赖纲与安达泰盛产生了对立。
北条得宗家谱
终于在1285(弘安8年)年,由于害怕安达泰盛势力强大的平赖纲,偷袭了安达泰盛一族,二阶堂行景、足利满氏等外家的御家人也一起被灭族了。由于发生于11月(在古日语中又称为"霜月"有关,被称为"霜月骚动"。
北条贞时画像 柳庵随筆
在此之后,拥有绝大权势的平赖纲被主君9代执权北条贞时消灭,史称'平禅门之乱'。平赖纲死后,幕府的实权由贞时掌握,得宗个人政治确立。在得宗的绝对威势下,御内人主导了幕府的政治,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都由北条氏一门独占,各地的地头之职也多归北条氏之手。
农业与商业的发展:百姓的诉求与地方氏族的衰弱
蒙古袭来的前后,日本已经在人口集中的中心城市聚集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和买卖、交换丰富的商品。随着物资的丰富,除了定期的集市之外,还能看到常设的零售店铺,为了吸引人们购买商品,将物品摆放到 货架上,在当时被称为“观世棚”。
工商业者们结成了类似于工会一样的团体,他们以天皇家、贵族、大寺院等为保护者,依靠其权威,在原料的采购、商品制造、商品销售等方面享有特权。作为交换的代价,商业团体被称为座役,会将自己制作的产品和经营的商品等,提供给了被称为本所的监护人。远程地域的商业交易也很盛行,在物资集散的各地港口和沿大河川的交通要地,保管、运输、委托销售商品的职业'问丸'很发达。
从元军入侵开始,各地的武士家族中产生了庶子分家的独立倾向,作为家族庶子的武士中,有的被任命为地头,有的获得地方的土地,力图加强对所在地的统治。但在生产力提高的背景下,农民们增强了力量,抵抗这种地头压迫的活动也活跃起来了。
对于这些农民的抵抗,在远方的惣领一族的人是没有任何援手的。领地细分的惣领、庶子的灭亡,为了防止惣领独占财产的行为,武士家族的庶子选择加强了地缘上的结合。以血缘上的结合而成立的惣领制(同样也是镰仓幕府的根基),从庶子的独立倾向、地缘上的结合等方面也开始瓦解。
鎌倉幕府权利推移图
御家人体制是镰仓幕府的根基。幕府有必要拯救穷困的御家人。于是在1297年,颁布了限制御家人领地的德政令,内容如下:
(1)禁止御家人领地的出售和扣押。
(2)出售给地头及御家人的土地,出售未满20年的土地,以及出售给非御家人一般平民的土地。卖掉的土地全部无偿返还给卖主的御家人。
根据永仁的德政令,被称为“凡下之辈”的普通平民,特别是金融业的从业者受到了严重打击。从御家人那里得到的资金没有归还,从御家人那里购买的土地还被没收了,所以"凡下之辈"拒绝向御家人提供资金,开始对幕府抱有不信任感和不满。御家人虽然可以无偿夺回土地,但却被剥夺了审判的机会,土地也不能随意抵押买卖了。由于御家人强烈反对,第二年1298年(永仁6年),幕府只留下土地无偿归还条款,废除了其他条款。
御家人
这种带有强烈偏袒贵族的倾向的政治条款,最终造成了社会混乱和幕府权威的下降。一方面中御家人大多没落,另一方面在畿内、西国方面,也能看到武士扩张势力的身影。例如在地头和新兴武士中,出现了以武力拒绝向庄园领主缴纳年贡或侵吞土地的人。反复进行非法行为,与庄园领主、寺院神社发生纠纷的这种不满分子,当时被称为"恶徒"。他们的行动在不久之后就扩展到各地,后来参与了讨幕运动。
为了平息这种动摇,北条氏得宗的进一步加强了他的个人统治,这反而引起了御家人的不满,轰轰烈烈的讨幕运动在人们的怨念中展露了矛头,幕府的统治更加危机四伏。
结语:
两次对日战争的失败并没有让忽必烈丧失征服日本的野心,1283年,胡别列下令重建攻日大军,重新建造船只,储备军粮,准备第三次征服日本。由于前两次失败的结果,这个决定受到了江南地区富贾们的强烈反对,由因元朝同时对于越南陈朝发动的战争受挫,长时间的作战计划使国库空虚,国力虚弱,由此元朝搁置了攻占日本的计划,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热门标签: 中国火龙 世界上最大的十颗钻石 雷锋的故事 敬一丹 文昌帝君是东华帝君吗 甲午中日战争 四大文明古国 三皇五帝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