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诏令褒奖的十七人中,是开国过程中的太原元从功臣,除了可饶恕两次死罪的三人外,另外五人,小王心中是长孙顺德、刘宏基、柴绍、殷开山、刘政会。这八人当属李渊手下的八大开国功臣。
太原元谋勋效者
唐朝开国皇帝是李渊,知名度比不上他儿子李世民,如果要说开国功臣,必然是李渊手下的文臣武将。
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后,对一批提着脑袋跟着自己混的人进行了褒奖,发布了一篇《襃(bāo)勋臣诏》的诏书,称这些人为“太原元谋勋效者”,并且把提到的十七人划分为了两个层级。
第一层级: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三人。
第二层级: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yuē),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共十四人。
为什么说两个层级?因为李渊规定,只要这十七人以后犯的罪不是叛逆谋反这种大罪,都可以赦免死罪,而且李世民、裴寂、刘文静三人是可以赦免两次,远高于后面十四人的一次。
这种就类似于常说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是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由此可见这十七人在李渊心里的排位是靠前的,因为这种特殊的恩赏独此一份。换种说法,李渊内心的唐朝十七大开国功臣也未尝不可。因为这个十七人的群体因为封赏规格高,明显有别于开国之初其他的功臣。
李世民不仅是首谋三人之一,而且战功赫赫。李渊称帝时还未统一,大大小小政权十几个,他先后参与了三场大战,破薛举铲除了西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了北边;歼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铲除了华北地区的威胁,要说战功,如果他是第二,没人敢第一。这也是为什么在诏书中排第一的原因。
裴寂和刘文静同属早期推动李渊晋阳起兵的关键人物。裴寂将晋阳宫的九万斛粮草、五万段杂彩、四十万领甲胄充作军用,虽然能力一般,但始终是从龙之功的重要三人之一;刘文静是联络裴寂与李世民的中间人,在李渊起兵的早期出谋划策,请命出使突厥结为联盟,后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统军俘获屈突通。他也是唯一受到委任、能独当一面的人,这一点裴寂是比不了。
所以要说开国功臣前三,李渊的诏书说明了一切,因为他们都有首谋之功。
剩下的重要功臣
“开国八大功臣”说法一直没怎么听过,网上看了看,是有人盘点了八个重要功臣归纳总结的,分别是刘文静、阚棱、杜伏威、罗艺、侯君集、张亮、李君羡、薛万彻等八人。
这个说法没有将功劳第一的李世民摆进去,显然是将李渊、李世民父子两皇帝统治范围都划归进去,探讨广义的开国功臣。
如果仅仅讨论李渊封赏的开国功臣,那就从剩下的十四人中挑选出五个更优秀的。其中长孙顺德、刘宏基、柴绍、唐俭、殷开山、刘政会六人在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位列凌烟阁,其余人相比较差了许多。
窦琮:随军作战,攻西河破霍邑,跟随刘文静亲自俘获了屈突通,攻下陕县,占据太原仓,不过曾因为贻误军机被革职。后重新起用,参与了攻打王世充和刘黑闼的战斗。
刘世龙:献计增加了国家岁收,参与攻取长安。
赵文恪:弃守太原城逃跑,被赐死狱中。
武士彟:从商贾变成高官,在李渊起兵前夕稳住了王威、高君雅等人。
李高迁:破霍邑、攻取长安都出了力;后来对阵突厥时,发现不敌自己先跑了,被免了官。
李思行:平宋老生、攻取长安中出力获得战功。
张平高:攻取长安出力。
这些人基本属于参与李渊晋阳起兵的早期班底,但历史上记载内容较少,战功方面及能力方面不及位列凌烟阁等人。如果从六人中去掉一个,小王会选择唐俭,因为此人的功绩主要是参与镇压叛乱、出使突厥、战功明显要少于另外五人。
所以,李渊手下的八大开国功臣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宏基、柴绍、殷开山、刘政会。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唐朝皇帝列表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