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士”分为文士和武士,都是封建制度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封建仪式和规矩发生改变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武士的地位是高于文士的。武士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力”,身强力壮,在春秋很容易得到国君的青睐。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着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鲁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打起架来,让所有人都害怕,但却很受鲁庄公的喜爱和信赖。然而战争是如此残酷的一个竞争机制,在这上面,曹沫的力气并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曹沫作为将军,指挥军队三次跟齐作战,但都战败。鲁庄公害怕齐巨大的军事力量,“乃献遂邑之地以求和。”把自己的封地中跟齐相邻的很大一块送给了齐,拜托齐不要再继续侵略。
就算曹沫三战都败北,还到了割地求和的地步,但是鲁庄公对曹沫的信任和喜爱都没有动摇,还继续让曹沫担任将军。
接下来是齐鲁会盟,地点选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齐桓公和鲁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之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齐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齐桓公问:“你打算干什么?”
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你要好好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之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
你要想想,齐国成为一个强国,而它的主人公是齐桓公,被曹沫这么一对待,定是又羞又怒。于是呢,齐桓公想反悔,不把土地还给鲁国。
这时候出现一个关键的人物——管仲。管仲劝齐桓公,不要贪图这些小利而丧失了威严。
齐国现在是诸国的盟主,如果毁约就会失去大家的信任,霸主之位也会随之动摇,还是把土地还给鲁国吧。
曹沫带着匕首,挟持齐桓公,逼迫他作出承诺,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当行为,而齐桓公当然有理由反驳,但是管仲有更深远的看法,他希望借这件事情将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齐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包装宣传出去,让其他国家的人都知道,哪怕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说的话,齐桓公也一定能做到,将来他所说的任何话都不用怀疑。
管仲的这个做法,其实就是取信于诸侯的一种方式,是使诸国敬佩并推崇齐桓公做霸主的先决条件。
也许很多人在看到曹沫的这一个行为,都会觉得说曹沫太冒险,行事鲁莽,但是司马迁看到的是曹沫的勇猛,而且还看到了管仲的智慧,在这种无法预测的紧急时刻中,能够立马算出大利和小利,齐桓公还在计较自己已经到手的土地,管仲想到的却是如何取得诸侯的信任。
其实回头想想,如果曹沫三败后再胜,可称为英雄;如果是三败后而战死,可称为烈士。但他没有胜利,没有战死,还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来给自己雪耻。说句不好的,曹沫这么做有点私心,没有考虑到鲁国的安危。
当时齐国大兵压境,鲁庄公问计于臣下,施伯和曹刿都觉得时势不利交战,建议鲁庄公以和为贵,鲁庄公也表示同意了。
虽是城下之盟,但能保存实力,国家无伤,也算败中上策了。但结盟时曹沫却突然跳了出来,拉住齐桓公的衣裳,握住腰中的匕首,威胁着齐桓公答应归还鲁国战败后失去的土地。
据说当时的他怒目圆睁,大义凛然,似乎颇有些和齐桓公同死的英雄气概,但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没有什么危险的。可这样的一个计划,显然鲁庄公是不知情的。如若鲁庄公知情,那齐桓公追究起来,也许就会面临灭国的危机。到时齐桓公不能忍一时之辱,暴怒之下,大军压来,鲁庄公该怎么办?
当时情势本就是齐强鲁弱,齐军为雪君辱,名正言顺,将士愤怒拼命,其势必不可挡,鲁国就算不亡也定是元气大伤了。现在鲁庄公不知情,大不了曹沫扛下所有责任,一人做事,一人当,也许鲁国不会有事,这还得齐桓公接不接受呢?
毕竟鲁庄公喜欢的是力气大的壮士,会不会有另外一种可能,曹沫这个计划,会不会是鲁庄公默许的?只不过做的人是曹沫,不是鲁庄公,所以所有的争议都放在了曹沫身上,让人觉得鲁庄公管不了曹沫,毕竟人家是将军,屡战屡败,搞得国家各地求和,所以曹沫也就成为了背锅侠呢?
这个只是猜测,毕竟历史有很多东西要追究起来,到头只是没结果的地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鲁国当时不是鲁庄公当领袖,而是别人,估计曹沫会被辞退,甚至下狱也不一定。
也许曹沫斟酌了好久才行动,考虑到齐桓公在当时还是个大人物,他要想扬名立万就不要斤斤计较,毕竟自己以大国欺小国,听起来确实有些不好听。通常大人物把名声看成是自己的第二个生命,纵然齐桓公被曹沫拿着匕首架在脖子上很是愤怒,还好身边有个会规划长远未来的“智囊“管仲,这才避免了一场笑话发生。
齐桓公胸怀大志,要做天下霸主,号令天下,应该也不会因这种小事反悔而失信于诸侯。所以曹沫这一招看似危险,其实是很有把握的。
他这一下固然扬名天下,也雪了耻辱,但此举实在冒失得很,司马迁似乎也不必为他列传扬名。后来的毛遂和蔺相如都曾做过类似的事,但时不同,势不同,事不同,当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