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的事情,虽载于正史,但也扑朔迷离。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自小就是李世民的掌上明珠,生于帝王之家,从小又深得李世民的百般宠爱,高阳公主可以说是在蜜罐子里泡着长大的,有着老爹的娇宠,高阳公主从来都是要什么有什么,李世民也从来都对她有求必应。
但姑娘总是要长大的,与平常女子不同的是,高阳公主并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
李世民为了安抚重臣房玄龄,便将高阳公主下嫁了他的二子房遗爱,至于房遗爱这个女婿究竟怎样,长相如何,是否上进,是否会体贴照顾人?李世民都不在意,在李世民看来,高阳公主既然长在了帝王之家,生来就要担负着政治联姻的重任,而代表着的,是皇家的形象。
嫁到房家的那一刻,高阳公主就对房遗爱失望了,看一眼就知道房遗爱并不是自己的菜,性格懦弱,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概不说,学业也不精 ,连纨绔子弟都算不上,只是个混吃等死的庸碌之辈而已。
高阳公主下嫁房遗爱的时候,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正值少女青春,对爱情有着美好向往的年龄,而房遗爱显然给不了她所期望的那种爱情。
于是高阳公主就将生活的重点转向了自由,她时常带着房遗爱和奴仆们外出打猎,也会偶尔到封地上住上几天。
面对高阳公主,房遗爱知道自己根本就驾驭不了,但高阳毕竟是金枝玉叶,自己也顶撞不得,便由着她的性子来了。
有一天,高阳公主如往常一样和房遗爱等人前往长安郊区打猎,临近傍晚,众人也累了,便想找个地方歇息一下,正好就遇见了一座破旧的小庙,公主便带着众人进庙安歇,不想这一进去,竟然改变了她的命运。
庙中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辩机和尚,按照《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辩机生得俊秀无比,而常年的修佛,又使他俊秀中带着内敛与沉稳。
辩机从小就聪慧过人,其佛学造诣在同龄人中属于出类拔萃的一类。后来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辩机就成为了玄奘的高徒,经常帮助玄奘翻译佛经,曾参与《大唐西域记》的编纂,后来还自己写了一本书,名为《西域记》。
高阳公主进入庙中的时候,辩机正在油灯前研读佛经,他抬起头来,一眼就看到了面庞秀丽的公主,而公主也在那一刻,注意到了风度翩翩、气宇不凡的辩机。
只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就再也没有忘记你的容颜。
高阳公主从未见过如此俊秀的男子,心中早已磨灭的爱情之火,在那一刻就瞬间点燃了。
而辩机和尚也为高阳公主的美貌所动,见到她的那一刻起,心中已泛起了涟漪,不动之心早已抛之脑后,不为来生,只为今生的相见。
房遗爱见状,就识趣地关上了门,带着众人退了出去。
两人独留房间,不可描述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高阳公主得到了爱情的滋润,心情畅快无比,为报答房遗爱的配合,特地赏了两位美女给他,夫妻二人有名无实,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放在现在或许不足为奇,但在唐代,却也是奇闻一件了。
但高阳与辩机的相遇,注定是一场有始无终的爱情。
一个是高高在上,担负着政治联姻重任的公主,一个是名扬天下、前途无量的高僧,这样的关系怎么说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两人的理性没有挡住欲望的滔滔洪水,高阳公主沉浸在小女人的幸福中不可自拔,辩机和尚也迷离于公主的似水柔情,难割难舍。
多年的修佛使辩机还保持着理性,多番苦恼之后,他也最终向公主摊了牌,就此放手吧,为了各自的将来。
公主虽然满怀热情,可面对辩机的恳求,最终也不得不结束了这场没有结果的感情,为了纪念这段感情,她特地挑选了一个皇室专用的玉枕送给辩机,希望爱人能时刻想起她。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
但问题在于,这件事情靠谱么?
关于高阳公主与辩机相遇,房遗爱识趣配合的故事,载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却不见《旧唐书》的记载。
我们一般认为唐朝是个性开放的时代,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私通的事情,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个事情却疑点重重。
首先,辩机和尚是玄奘的高徒,唐代的僧人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在寺庙中都要暗示打卡报道,虽然辩机是佛门中的大人物,但也不会拥有这样的特权,可以随意在长安郊外居住,更何况,辩机跑到郊外干嘛?
其次,唐朝虽然很开放,但也不是放荡和下流。一个男人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老婆和别人通奸呢?而且在老婆和别人通奸的时候自己还去配合?而且即便房遗爱不在乎这个事情,他们身边的奴仆和侍卫就不在意?他们就不会把这个事传出去?
再次,《新唐书》、《资治通鉴》对佛教一直都很排斥,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是著名的反佛教人士,以虚构的手法来打击佛教,也不是不可能的。
后来,长安城就出了起盗窃案,小偷被官府抓捕后,官府从小偷身上搜出了一个绣着金丝的玉枕,审问的官员一看就知道,这是只有皇家才能想用的东西,在官府的追查之下,辩机和尚才浮出了水面。
相关事件被报到了李世民哪里,虽然唐朝风气开放,但这种事情却是皇室的丑闻,李世民看了立马气炸。但总不能拿高阳公主开刀吧,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私通的事情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公开处理高阳公主,就等于向世人承认了这件事情,而且高阳公主也是自己的女儿,父亲总不忍心真的下手。
所有的气就全撒到了辩机的身上,辩机被处以腰斩之刑,此后李世民不准高阳公主再跨入太极宫半步。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说,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是有私情的,至于怎么有私情的,私情又是如何发展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这个事情,我们却能从一桩谋反案中看出端倪,谋反案又是怎么回事呢?
就房玄龄来说,他一共有4个儿子,高阳公主嫁的房遗爱是他的二儿子,大儿子是房遗直,三儿子是房遗则,娶了荆王李元景的女儿,四儿子是房遗义。
房玄龄死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在他死后,房家就要面临分家的问题,李世民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将房玄龄梁国公的爵位让房遗直继承了。
这就气恼了高阳公主,她作为皇帝的掌上明珠,从小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今自己的老公还不能继承公公的爵位?这算哪门子事?于是就天天缠着她的皇帝老爹,要李世民把爵位赐给房遗爱。
李世民宠女儿确实不错,可也是有原则的,那就是要坚决贯彻执行嫡长子制,如果把房玄龄的爵位让二儿子房遗爱继承了,就等于向天下宣布皇家是不认可嫡长子制的,今天破了例,明天就会有无数次破例,最后皇家的继承也会破例,为了大唐的江山,女儿呀,你就体谅老爹吧。
可高阳的公主脾气使惯了,根本就不听她爹的劝,还是天天吵着这个事情,最后李世民也不耐烦了,让她该去哪儿就去哪儿,别一天到晚没事来烦他。
按照《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高阳公主和房遗直闹掰是为了分家产,其实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高阳公主出嫁的时候,李世民可没少给嫁妆,而且不但给了嫁妆,还给了封地,怎么说也是长安城的顶级富豪,还会却房玄龄的那点家产吗?实际上高阳公主争的,是房玄龄的政治遗产,也就是爵位、地位。
后来李世民死后,高阳公主就把这个事情闹到了她哥哥,高宗李治哪里,可李治也是嫡长子制的坚决拥护者,他能上位当皇帝,完全是因为生母是长孙皇后的缘故,如果自己推翻了嫡长子制,那皇位的合法性哪里来?自然也不会理会高阳公主的哭闹了。
这个事情自始至终,房遗爱因为有了高阳公主的撑腰,也一直坚定地跟他哥斗了起来,到了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的时候这个事情就闹到了高宗李治的跟前。这次因为高阳公主不在场的缘故,李治当场就发了飙:“你们俩就TMD为了这点破事儿闹了多少年了?如今整个长安城已是满城风言,身为功勋之后,我大唐朝廷的脸面都TMD让你们给丢尽了!你们给我滚!有多远滚多远!”
那滚到哪里去呢?房遗爱被李治派到了房州做刺史(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房遗
直被李治派到了隰州做刺史(今山西临汾市隰县),不见到两人,李治也眼不见心不烦。
消息一出,高阳公主马上就懵逼了,如果房遗爱被贬到外地,她一个人在长安,孤家寡人的,还能翻起什么大浪?于是高阳公主就坐不住了,直接跑到皇宫找到了哥哥李治,在李治面前百般地撒娇卖萌,李治就是不买账,情急之下,竟然放出了超级大招:房遗直非礼。
非礼大唐的公主,这还了得?侵犯的是高阳公主的身体,却是李世民和李治的尊严,这事绝对不能忍。
于是房遗直就被提审了起来,事情搞到这一步,房遗直心想,你们不仁,就休怪我不义了,也学着高阳公主,编造了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要搞谋反的事。
房遗直这样说,也是求生的本能,却不想惹出了大祸。
谋反大事,主审的就不能是一般人,而是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对于长孙无忌来说,李世民生前他把李治推上了皇位,是因为李治是他妹妹长孙皇后的儿子,他也就是李治的舅舅,外甥当了皇帝,自己就能继续荣华富贵了。
可李治上位最大的障碍就是吴王李恪,李世民在生前就曾有意让李恪继承皇位,如今虽然高宗继承了皇位,但这个威胁还在,必须尽早铲除。
房遗爱因为谋反一事,很快就遭到了长孙无忌的讯问,在长孙无忌的诱导之下,吴王李恪就成了谋反分子中的一员。
这起谋反案牵连甚广,最后卷进去的人物不仅有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吴王李恪,还有唐初大将薛万彻、荆王李元景、驸马都尉柴令武(李世民之女巴陵公主的老公),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三人处斩,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巴陵公主、高阳公主自尽。
临死之前,薛万彻大呼:“我薛万彻好歹也是个英雄豪杰,皇上留着我,我还能建功立业,就因为房遗爱的事情把我杀了,陛下,您真的要这样做吗?”
一旁的吴王李恪看了,非常鄙夷,说这些有用吗?且看我的:“长孙无忌,你擅弄威权,残害忠良,总有一天,你全家都会不得好死!”
聪明人与蠢人的区别在于,蠢人就是到了死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可叹的是,李恪的话,后来竟一语成谶。
好了,这就是高阳公主的故事,因为从小就被宠坏,什么东西都能从老爹李世民哪里得到,所以只要是想要的,她都会去要,哪怕这种东西会给她带来祸害。
与辩机和尚的爱情是她想要的,却不想害了爱人的性命。
爵位和地位是她想要的,最终却害了她和房遗爱的性命。
相关阅读: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