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
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烛之武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出色的雄辩,使他的国家郑国免于战争,他的无所畏惧,爱国的精神和杰出的外交才华值得我们去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
夜晚万籁俱寂,周围漆黑一片郑文公亲自将烛之武送到城楼上,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上面用绳子吊着,让烛之武坐进筐中,然后悄悄的把筐放到城墙下。
烛之武趁着黑夜偷偷跑到秦营,见到了秦穆公,
对他说:大王,今天我虽是郑国人,如今知道我们郑国即将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你们有好处,我们也不敢劳烦您,我国和秦国的国土并不相连,不过请你想一想,郑国在晋国的东边,而秦国又在晋国的西边,相距千里,中间隔着一个晋国,一旦我们被灭亡之后,晋国的侵略野心哪有会有满足的时候,他在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会想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沉思良久说:“你说的对。”
烛之武又说:“您如果同意解除对郑国的包围,郑国从此一定会跟秦国修好,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来往经过的时候,我们郑国一定会好好招待,希望您能认真的考虑这件事情。”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思考了一番,
烛之武见时机已经成熟,便进一步说道:“况且,您对晋惠公也有过恩惠呀,他也答应要用瑕、焦两座城市来报答您,但结果又如何呢?他早晨刚刚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哪讲信誉呢?所以,绝不要做那帮助晋国而削弱自己的事情哟!大王英明,想必是能考虑到的。”
秦穆公十分满意烛之武的话语,于是立即答应撤兵,悄悄撤兵回国,没有用一枪一弹,单凭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使郑国转危为安。
烛之武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人士
他在游说秦穆公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和不满。但在郑国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穆公,可见其义勇。说服秦穆公时,他丝毫不提郑国利益,取而代之的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秦国的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当他走进充满危机的秦营时,是抱着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多大的勇气!
他身上彰显着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精神
面对之前郑国对他的才华视而不见,他没有斤斤计较,而是挺身而出,在危急关头中力挽狂澜!
面对一触而发的危险境地时,他沉着冷静,清晰分析利弊,运用足智多谋的计划化解郑国危机!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