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周敦颐,可能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爱莲说》,初中学过的课文,现在仍旧能够背诵出来。除了这首《爱莲说》之外,关于他的信息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被世人称为濂溪先生。他是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太极图的创作者。如果要排出对宋代思想贡献最大的人,周敦颐一定能排在前几位。
濂溪书院
1.所交皆是大咖,弟子亦非凡人
正如很多人说的,要想看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先看看和他交往的人都是什么样的。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程朱理学中二程的父亲程珦、铁面御史赵抃、太常丞蒲宗孟、北宋名士潘兴嗣等等。这些文人在当时都是名声显赫的有识之士,而且周敦颐还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为二程与朱熹等人的思想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敦颐在十二岁时便已经读完了儒家经典“四书”,同年前往月岩悟道,悟出了“无极而太极”的道理。一年后因为父亲病逝周敦颐跟随母亲投奔舅舅郑向,郑向当时任职龙图阁学士,因为周敦颐的聪慧而对他颇多喜爱。周敦颐19岁时,因为郑向的官职福利可以恩荫一名子弟做官,郑向并没有把这个机会留给自己的子女,而是推荐了周敦颐,周敦颐也因此成为将作监的主簿。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周敦颐一直辗转各地为官。虽然官职都不算太大,但他也并没有任何不满,而是潜心研究学问、兴教办学。也正是在此期间,程珦认识了周敦颐后非常敬佩他的学识,与他结为好友并把自己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周敦颐处拜师学习。
二程雕像
二程拜师周敦颐时,周敦颐年仅29岁,程颢和程颐分别为十四岁和十五岁。二程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南宋的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也正是在周敦颐和二程的思想基础之下,朱熹发展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因此在理学一脉,周敦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虽然他的成就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朱熹的正名之后,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鼻祖的地位逐渐被世人所认可。
九江白鹿洞书院朱熹雕像
2.周敦颐高洁的为官立场和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
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美莲的高贵品质一样,他自己也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周敦颐之所以没有当上太大的官,很大程度上和他洁身自好、不屈不挠的性格有关。
在周敦颐任职军司理参军期间,转运使王逵想要重判囚犯,而依照法律是不应该判处死刑的。周敦颐据理力争之下,见无法说服王逵,一气之下扔掉手中笏板,打算弃官回家。王逵这才免去囚犯的死刑。
爱莲说
敢于在众官面前顶撞上司,毫不犹豫地用罢官来坚持己见,这就是周敦颐官途并不顺畅的原因。即便站在情理和法律的角度是正确的,但在顶撞上司仍旧是被其他官员所不喜的。周敦颐并不在意自己的官职和官位,他在每一个岗位上的政绩都颇为显著,一些明事理上司、同僚都很敬重他。
周敦颐担任南昌知县时,当地作恶多端的富豪和衙门小吏畏惧他的名声,唯恐被翻出自己以往的罪行。在担任合州通判时,部使者赵抃被手下毁谤周敦颐所迷惑,对他非常威严,但周敦颐处之泰然,并不以为忤。
后来两人在虔州搭档,赵抃任知州,周敦颐任通判,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赵抃才发现周敦颐的才华,两人成为了好友。之后赵抃多次向朝廷推荐周敦颐,希望的的学识能够为民造福。
周敦颐淡泊明志,官职有过很多次变动,但都没有升任为重臣。不过正如黄庭坚所评价的那样,周敦颐品行高洁,胸怀洒脱。重视民心而非贪图名声,才是他能够在思想领域有所建树的最大原因。
3.从“太极图”到“育人以诚”,周敦颐的理学思想
周敦颐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的理学思想,他的思想基本上都建立在太极的基础上。太极本是道家学说,关于它的图形和解释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现在的《太极图》最早来自于宋代的陈抟。周敦颐在陈抟的道家思想和汉唐以来《周易》义理学派的思想创造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极图。
阴阳标志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区区249个字对太极图做出解读,阐述了自己对太极、无极、阴阳、二气的理解,并结合《中庸》中“诚”的思想,建立了以“诚”为本的伦理道德学说。
周敦颐在教育上也坚持以诚为本,认为应该以启发和自学为主,把学生的德和诚作为最重要原则。正如技艺教授中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弟子做人的道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远比教授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事实证明周敦颐在教人方面是成功的,他的两个学生程颢和程颐,都是宋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
“以礼治国”、“明慎用刑”、“文以载道”、“以诚为本”,周敦颐的思想为后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之后的朱熹、胡宏、黄宗羲等人都对周敦颐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由于他的理学思想是从宋到清四朝的国学,因此在此后几朝备受皇家尊崇,元代元仁宗封周敦颐为道国公,配祀孔庙。
山东曲阜孔庙主楼
4.周敦颐无论是从人品和胸怀上,还是从思想上都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周敦颐对于封建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延伸做出了重要贡献,南宋的胡宏在《通书略论》中尊称周敦颐为周子,认为他的功劳在孔孟之间,文天祥也称赞周敦颐“百代绝学之倡”。
任何名人得以传颂千古的原因都是因为他给后人留下的深远影响,周敦颐也不例外。能够从早期的哲学思想中窥悟到宇宙的真理,与当今的宇宙学遥遥相对应,在那个时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他关于教育和文学的理解更是对古今教育提供了有利参考,“教人向善,进修德业”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
1、《宋史》
2、《周敦颐年谱》
3、《理学鼻祖——周敦颐》
4、《通书略论》
相关阅读: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