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也是个高危职业,特别是在两代皇帝交接班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流血和阴谋,搞不好就成了殉葬品,隋文帝也不例外。
杨广通过十年如一日的“戏剧”生涯,好不容易踢掉杨勇熬成太子。但是在独孤皇后死后,朝野上下出现了一股同情废太子杨勇的势力,这让杨广十分不安。
他在替独孤皇后选择墓地的时候,对术士曾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父亲隋文帝也早点死去,自己好早日走马上任。术士也曾向他保证,你放心,不出四年,你爹必死。
术士的话提前两年就实现了,仁寿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留下一个庞大的统一帝国,一命呜呼!对于隋文帝之死的原因和过程,史书出现了多种记载,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被毒死的,还有说是被勒死的,更不可思议的说法是被乱棒打死的。
不难看出,说法不一的出现,无非就是对隋文帝之死表示出了质疑,那么隋文帝到底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呢?我们有必要回看一下,七月十三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天发生了两件大事儿。第一件便是密信误传事件。在隋文帝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后,有三位大臣守在他身边,分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当然太子杨广也住进了大宝殿。
隋文帝身处仁寿宫,算是在首都之外。为防不测,杨广认为该采取一些措施,于是就给杨素写了一封密信,大体内容就是商量皇帝驾崩后,应该如何控制局面,稳住政局。
杨素接到密信后,也详细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都列了出来,让宫女交给太子。但是这封信最后却鬼使神差般地到了将死的隋文帝手里。他一看,自己还在喘气,儿子和宰相就商量起自己的后事来了,言辞直白,令他很不高兴。这就是所谓的密信误传事件。
但让隋文帝更加气愤的是另一件事,便是陈夫人被调戏事件。陈夫人是陈叔宝的妹妹,在独孤皇后死后,备受隋文帝宠爱,当时她也在宫中伺候。
这天早晨,陈夫人出去更衣,忽然衣冠不整、惊慌失措地跑了回来。隋文帝见状询问她,结果陈夫人含泪说了一句:“太子无礼!”
在此之前,隋文帝刚看过那封大逆不道的密信,现在一听说太子无礼,此时如同五雷轰顶。当爹的还没死,儿子就急不可耐地觊觎起自己的妃子,这岂不是衣冠禽兽么!
隋文帝又气又恨,他怎么会将国家托付于一个这样的人,直呼“独孤误我!”。但是光发脾气也没用,痛定思痛后,他做了一个决定,把两个心腹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叫到了跟前。
他让他们把废太子杨勇给请过来,两个心腹一听,这是好事啊!他们本身就反对太子杨广,同情废太子杨勇,一听隋文帝要招杨勇,这是要改立太子的节奏啊,于是赶紧到外面草拟敕书。
如果这个敕书草拟好了,前太子杨勇如愿来到隋文帝身边,那么杨广的处境势必就陷入被动,隋朝的政局不仅要出现再次翻盘,而且很可能杨广连小命也保不了。
那么杨广能允许这样的局面出现吗?肯定不能,陪侍在隋文帝旁边的杨素也不是吃素的。杨素可是废黜前太子杨勇的干将,如果杨勇翻盘,那对他也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杨素赶紧将此事传给了太子杨广,说隋文帝的心意有变,并且正在草拟诏书,请太子快拿主意。太子杨广获知此事后,马上采取了五项措施:
第一,矫诏并迅速逮捕了柳述和元岩。
第二,调动东宫军队进驻仁寿宫,这等于将隋文帝给软禁了。
第三,命令左庶子宇文述等人控制宫禁,不许任何人出入。
第四,命令右庶子张衡进入皇帝寝殿,控制隋文帝。
第五,将侍奉皇帝的所有宫女和宦官等闲杂人员全部关在别殿。
杨广通过这五项措施,彻底切断了隋文帝与外界的联系。就在这天晚上,隋文帝与世长辞了。那么对于隋文帝之死的具体原因,司马光虽是第一流的史学家,但在《资治通鉴》中也只写了一句话“故中外颇有异论”。
司马光没有说隋文帝的具体死因,在描述一系列宫廷情况后,最后给出了这么一句话,这显然表明他也有异议,但他并没有妄加断论。
但是在《资治通鉴》之外,有两条史料给出了隋文帝更为明确的死亡原因。一条是唐初赵毅的《大业略记》,赵毅的记载是,杨广指使杨素和张衡两人给隋文帝喂了毒药,于是隋文帝暴毙了。
另一条史料出自唐中期马总的《通历》,他说这隋文帝不是被毒死的,而是被张衡活活打死的,死得非常惨烈,鲜血溅了满屏风,高呼救命的声音连外面的人都听得到。
这两条史料你说夸张吧,在帝王你死我活的争权中,也算不上离谱。两条史料尽管在隋文帝的死法上有分歧,但都说明一个结果,那就是隋文帝之死都是杨广的太子党集团人为操控所致。换句话说,就是太子杨广谋杀了他爹隋文帝。
这样一来,是不是我们可以断定,隋文帝属于非正常死亡呢?且慢,据《隋书》记载,隋文帝最后归西的日子是在一片和颜悦色中度过的,他先和大臣诀别,然后又安排了自己的陵寝,最后还搂着太子的脖子交代后事,这简直就是君臣一体、父慈子孝的完美体现。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很不符合常规的完美,也成为后人质疑的原因之一。
我们分析一段历史,通常要依据三个原则,即史料、时间和逻辑。先说史料,隋文帝正常死亡的观点出自正史《隋书·高祖纪》,可信度和准确率应该很高。但是与其矛盾的是,在《隋书·后妃传》中,也记载了杨广调戏宣华夫人陈氏的事情。在《隋书·杨素传》和《隋书·张衡传》 中,则暗示了这两个人与隋文帝之死有牵连。这样一来,仅仅从史料来对比,本身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并不能分析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再看时间,在这些史料中,关于隋文帝的死亡时间,正史记载了两个关键时间,即隋文帝与百官诀别和他死亡的日子七月十三日。而主张隋文帝被谋杀的史料,则是强调了隋文帝死亡当天的具体事件。
《资治通鉴》虽然没有明确点明隋文帝被谋杀,但所记述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已明显暗示隋文帝之死与杨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就是说,不论正史所载隋文帝的正常死亡,还是被谋杀的史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都表明当时隋文帝已病入膏肓,只不过七月十三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加速了他的死亡。
再看逻辑,《资治通鉴》在讲隋文帝死亡之前,交代了两个背景,一个是密信误送事件,一个是陈夫人被调戏事件。这两个事件,哪个事件对隋文帝更有打击力,很显然是后者。
隋文帝之所以废黜杨勇,就是因为杨勇任性且好色,而那时的杨广则表现得道德高尚,不近女色。陈夫人事件一出,这恰好说明杨广的优点都是伪装出来的,这就彻底颠覆了杨广当太子的依据,所以隋文帝才大叫“独孤误我!”
隋文帝既然发现了杨广的真面目,除了对他失望至极,还会产生对大儿子杨勇的悔过之心。那么这两个儿子谁更适合继承大位,此时的隋文帝肯定更偏向于大儿子杨勇。
于是才有了要求两个心腹起草诏书,召回杨勇的事情。杨广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让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陈夫人被调戏事件本身大有文章,据《隋书·后妃传》记载,陈夫人和杨广早就相识,杨广能当上太子,陈夫人也是出了力的。她是一位八面玲珑的人物,在独孤皇后活着的时候也特许她伺候皇帝。
当时,身为扬州总管的杨广,为当上太子,也经常送一些黄金制品给陈夫人。陈夫人在隋文帝面前也没少为杨广说好话,二人之间属于政治盟友关系,即使有私情,杨广也犯不上在如此关键时刻犯浑劲儿。
所以说,陈夫人被调戏事件很有可能也是属于杨广集团人为的操作性事件。杨广的初衷很可能是想借此气死亲爹,不料隋文帝还有力气再做打算,于是才有了杨广的五项措施。
处于弥留之际的隋文帝,经过这一天一系列的事件,悲愤交加,含恨而终。因此说,隋文帝之死介于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之间。
所谓正常死亡,是指他并没有真正遭受到外力的侵害,比如投毒、殴打等手段。所谓非正常,则是指七月十三日的一系列事件,足以将他的精神世界击溃,加速了他的死亡。
这样看来,历史上所谓的隋炀帝弑父并不完全正确,杨广使用了软暴力对隋文帝进行了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速度。
如果隋炀帝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工作干得漂亮,这笔账本可被后人一笔勾销,但可惜的是他后来成了亡国之君,在这种背景下,所谓淫母弑父的说法也就四散开来,直至被载入史册。
一代英主隋文帝就在这种半昏半明半自然半被迫的状态下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留给了杨广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也给了他一个矛盾重重政局不稳的天下。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