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王印政团队首次报道了栽培大豆果实不裂的分子调控机制。相关研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据介绍,野大豆果实自然开裂,会使种子过早散落,不利于收获,这也是造成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但我国先民在漫长的选择和驯化等农业活动中改变了这一性状,产生了现在果实不裂的栽培大豆。
王印政团队针对栽培大豆果实裂荚抗性这一关键驯化性状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野大豆果实腹缝线处的纤维帽细胞具有关键作用。当果实成熟时,这些细胞随之破裂,使两个果瓣裂开。而栽培大豆中,纤维帽细胞有6~8层并且细胞壁剧烈加厚。当果实成熟时,酶的分解和机械张力都很难使这些细胞破裂,两个果瓣也就不会在自然状况下裂开。
纤维帽细胞的细胞壁受到至少一个基因的控制,而这个基因的活动又被一个叫作抑制子的部件控制着。王印政团队找到了相关基因以及它的抑制子,并发现我国先民在大豆的选择过程中,将这个抑制子彻底破坏掉了,使得该基因的活动不受限制,造成纤维帽细胞的细胞壁剧烈增厚,最终导致两个果瓣不能自然裂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利用多种技术试图找到这个基因,以便在现代分子育种中利用该基因实现大豆增产,但均未取得突破。
王印政介绍,大豆中发现的果实不裂是一种全新的分子调控机制,该基因和相关调控机制有望应用于豆类作物的品种改良和大豆的分子育种过程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db: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