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在和赫舍里的大婚之夜,康熙笑呵呵地夸了一通赫舍里如何如何漂亮,今天是如何如何辛苦,本以为接下来就要入洞房了。怎料康熙来了剧情大反转,改日再聊,却跑到了苏麻喇姑的“闺房”里,看苏麻喇姑纳鞋底去了。
这是很典型的康熙暂时还无法从内心接纳赫舍里,与其说康熙笑呵呵地离开,不如说落荒而逃。
因为康熙和赫舍里的婚姻是典型的政治婚姻,是为政权谋的一部分,在这个棋局里康熙和赫舍里都是棋子。当时的康熙仍然是一个虚位之君,尚未亲政。孝庄指婚赫舍里给康熙做皇后,用意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拉拢依靠赫舍里家族,给自己亲政做铺垫。
这对于年轻的康熙而言,这是“工具论”。但是任何一个青春期少年,都是渴望爱情的,这里自然也包括康熙。
但是康熙却是一个极度缺乏爱,特别渴望爱,又不懂的什么是爱的角色。
实际上康熙幼年的生世特别可怜,8岁丧父,10岁丧母。按照《康熙王朝》里的情节更是可怜了。母亲几乎没出过场,父亲顺治因为宠溺董鄂妃几乎没有管过康熙,还因为为了给得了天花的董鄂妃冲喜,把康熙都传染了。董鄂妃一死,顺治就看破红尘,弃大清而去,落发为僧了。
但所幸的是,康熙的幼年到青春期这一段时间,对爱的认知和所有爱的养分都来源于苏麻喇姑。
当年苏麻喇姑进宫,孝庄给苏麻喇姑的懿旨是让她将玄烨当作亲弟弟一样疼爱,同时又要当成主子一样忠诚。最最关键的是,苏麻喇姑不可以爱上玄烨。
孝庄是精于政治,深通权谋之人。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既要让康熙在成长的道路上感知到爱,又不希望像前明一样再出现一个郑贵妃、万贵妃这类的角色。
苏麻喇姑也的的确确按照孝庄的要求,既给康熙输送着爱的养分,又没有对康熙产生爱情的念头。
如果没有康熙7年,伍次友的出现。康熙或许根本都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有姐弟之情以外,还有男女之情。
苏麻喇姑对伍次友的那种一见钟情;主动为伍次友纳鞋;甚至因此而忽略自己;愿意为伍次友放弃一切,随他浪迹天涯,而无怨无悔,彻底震撼了康熙的内心。
这是康熙在苏麻喇姑对待伍次友的态度上感受到的与姐弟之情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感情。这种感情,甚至让他产生了嫉妒。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却总是有恃无恐。”康熙无法想通,苏麻喇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苏麻喇姑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感情来对待自己?这些都让康熙困惑。
但是遇到这种对感情无法直面的时刻,康熙还是习惯性地来找苏麻喇姑。
但是爱情苏麻喇姑真的给不了 ,因为苏麻喇姑谨遵了孝庄的懿旨,不准爱上玄烨。苏麻喇姑已经把自己的爱情给了 伍次友。
所以即便后来孝庄下了懿旨,赐婚苏麻喇姑给康熙,但是苏麻喇姑以死相拒,实际上就是为了守护住自己内心对爱情的纯洁。
康熙的爱情还需要康熙自己来发现。实际上赫舍里是一个非常智慧的女人。赫舍里将成为康熙第二阶段感情成长的主角。
康熙之所以不碰赫舍里,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赫舍里。恰恰相反,他实际上对赫舍里也是一见钟情的,他渴望爱,但更害怕失去爱。而赫舍里的身份是他不敢敞开心扉接纳赫舍里的主要原因。
但是后来聪明的赫舍里用了一首李煜的诗,先是找到了共同话题;然后又联系到两人同病相怜;最后被康熙引为知音,从而彻底打开了康熙的心,赢得了爱情。
只可惜赫舍里福薄命浅啊。赫舍里死后,康熙越长大,对待感情的话就越少、越深埋内心。到了后期,在容妃那里,他总是习惯性地躺一会,然后自己说服自己解开心结。
相关阅读: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