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乐队》是大鹏继《煎饼侠》《父子雄兵》之后执导的第三部电影,演员阵容有大鹏、乔杉、老戏骨韩童生、古力娜扎等人,于2017年9月29日上映。
讲述了小城集安“摇滚公园”将被拆除,一群各色各异的摇滚爱好者为了保住“摇滚公园”,组建“缝纫机乐队”帮家乡集安重拾音乐梦想的故事。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一腔赤诚撼动了大吉他雕塑背后隐藏着的阻力。也表达了导演对于摇滚的态度——摇滚不但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情怀,代表着梦想和奋斗!
《缝纫机乐队》的故事核心是情怀和梦想的力量,讲述了普通人唤起心底理想的过程——有的梦想会永远埋藏于心底,但不一定要实现。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在心里却不灭,这样的表达可谓是悲喜交加又不乏真实。
这部影片中有小人物、草根逆袭,明星客串等很多大鹏的个人标识,也有致敬经典的意味和港片情怀的喜好,如《少林足球》组球队的影子,包括最后的众人摇滚更是对周氏群舞的致敬。
“如果人没有梦想,那么和咸鱼有什么差别”也契合电影的主旨。而且做到了去段子化,笑点自然,注重前后反差。用音乐理想拔高,简单明快,直抒胸臆,节奏紧凑。摇滚,梦想,小人物,激发观众的共鸣。
影片有趣的地方在它虚幻与真实的切换中。电影的背景是以树立在市中心广场的大吉他为象征的“摇滚之城”,这是绝对虚幻的。包括整部影片在场景造型和美术上做的视觉扭曲,对土豪俗气、房屋拆迁从喜剧基调还是艺术考虑进行的夸张与弱化,与现实稍稍对比,就显得无比虚幻。
但这种虚幻就像集安的映射,藏不住的现实泄露出来。虽然电影讲的是情怀、理想、摇滚等,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人们对于自己曾经所热爱事物的圆梦之路。
而影片结尾大鹏那场与叶世荣、黄贯中等人合作的《不再犹豫》也恰恰是人们自己的圆梦。戏里戏外的梦想在结尾得到统一,这是真正的梦想之真,理想之实。
在废墟上震撼惊喜的声嘶力竭,更令人动容。电影在经过精致打磨后,呈现出多重意味,既饱含着对梦想的致敬,又不乏最初的愿景与美好。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道具,那座巨大斑驳的吉他雕塑矗立在一片拆迁过后的废墟之中,也暗喻人们在追梦路上的伤痕累累和挫折打击。
但被砸掉的大吉他在影片结尾时却以一个新建筑的形式重新焕发生机。这隐喻了“摇滚永远不死、理想永远不死”的精神,80年代的摇滚,是一代人梦想的载体。
那时的摇滚,是为一代人咆哮,是对社会的呐喊,承载着时代的脉搏和悸动。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我不要一直活在幻想里”,《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的歌词和影像高度贴合,让人眼眶泛酸,几乎落泪。
而赵明义、高虎、谢天笑等摇滚乐手们在电影中出人意料的客串出演,更唤醒了不少人内心躁动的摇滚之魂。
当镜头里众多曾经红透亚洲的保温杯中年一起合奏,一起摇摆,穿着铆钉夹克带着红星鸭舌帽满脸褶子的老炮儿高举手臂时,《缝纫机乐队》更像是一部摇滚纪录片。
这不禁让我想起缝纫机乐队花里胡哨的消防车从车库里驶出来,“总有一天呐,我要组建一支属于我自己的乐队”,无论是少年,青年,中年,青春时的梦想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实现了。
《缝纫机乐队》讲述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在信念和理想崩塌后如何选择的故事,“不去做,有些东西在你心里就真的死了”,饱含着人们对自己曾经理想的缅怀。
在保持棱角和幽默风格的同时,导演大鹏又聪明地用一场全民大摇滚缅怀致敬了理想,追忆那些炙热的青春时光。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音乐喜剧,其中还承载着摇滚、梦想、信念、坚持等种种戳心的力量。那么,当你看过这部电影后,面对梦想,你还会犹豫吗?
相关阅读: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