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的柴静:母亲、记者和公民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一段名为《穹顶之下》的雾霾调查视频刷爆了各大社交网络。这是柴静从央视辞职后自费制作的一段视频,题材聚焦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环保热点——雾霾,风格属于她擅长的调查领域。
旧牛仔裤,纯白衬衫,《穹顶之下》里的柴静语调平和、态度真诚,她以演讲的形式,结合多媒体展示手段,将自己和团队一年来的调查成果娓娓道来。
视频录制时间是在腊八节晚上,地点在北京大兴的星光影视园。面向五六百位观众演讲的柴静思路清晰、逻辑顺畅、叙述沉静,一边切换演示屏,一边像讲故事般与台下的观众分享,层层递进地戳中了每个人的痛点。
此刻,她是一个普通平凡的母亲,也是一个久负盛名的记者,更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一起来看柴静的故事:母亲、记者和公民
一、母亲柴静
《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推出,柴静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终于公开。朋友们也终于知道柴静为何花一年时间来制作这样一个视频——情感起点原来是女儿。
视频中,柴静回忆了自己当时怀孕的情景,“听到她(女儿)心跳的一瞬间,对她没有别的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所幸,手术很成功。
只是在带女儿回家的路上,柴静就已经感到害怕了,“全是烟熏火燎的味儿,我就拿了一个手绢捂在她的鼻子上,这样做很蠢”。而在生女儿以前,柴静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儿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一个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
之后,柴静从央视辞职,并谢绝一切工作邀请,专心陪伴和照顾女儿,在她看来,“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而过程中,她对雾霾的感受愈发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
为了保护女儿的健康,雾霾天时,柴静总和女儿待在家里,而北京有一半的时间是雾霾天。视频中有一张柴静的女儿照片,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站在窗前,小手拍着面前的玻璃,似乎想用这个种方式表达自己出去玩,而窗外的世界却是雾霾笼罩。
柴静说:“这一年我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回答将来她会问我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
有人发表评论质疑雾霾并非柴静女儿患肿瘤的原因,柴静是故意利用女儿的病进行营销。然而在视频里,柴静并未直接将女儿生病的原因怪罪在雾霾上,而是觉得不能让女儿生活在一个空气污浊的世界,何况这污浊的空气会极大地损害人体健康。
她也曾顾虑自己是否有权力在片中提到女儿。柴静明白,如果从一个受害者角度来讲述,可能会有违客观性,但这确实是她无法回避的一个动机——在有孩子,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她才会对空气污染格外重视,她不希望女儿生活着一个没有蓝天白云的世界。
在接受采访时,她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二、记者柴静
《穹顶之下》全长103分55秒,视频中多次出现柴静之前在《新闻调查》时做的节目,柴静式调查早已成为一种新闻符号,无论外界褒贬如何,不得不承认,曾长期从事调查记者的她确实足够专业。
作为曾经的媒体记者和环保问题关注者,柴静在制作该视频的过程中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以寻找雾霾根源,并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
无论是视频中她对中石化前总工程师、环保部官员等人的尖锐提问,还是她向专家学者的虚心求教,亦或是演讲叙述时的深入浅出,合情入理,都展现了其作为调查记者的深厚专业能力。
演讲现场,柴静结合录像、动画、图表等各种可视化呈现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数据、实例对雾霾的现象、成因、后果、应对策略等进行详尽剖析,有理有据,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全新报道模式。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专门为柴静的雾霾调查视频写了评论文章,称:“目力所及,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
前媒体人林天宏感慨道:“中国是个能够产生无数世界级选题的国度,但在我的视野里,这个国家从未出现过一个能够匹配得上这片新闻富矿的世界级记者——这太难,你的报道涉及的人群要足够广阔,问题要足够重要,调查要足够专业,故事讲得要足够精彩,勾勒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要足够清晰。如果有,那就是今日‘雾霾’之后的柴静。”
当很多人还在讨论“新媒体”,讨论“互联网思维”,讨论“调查报道”何去何从时,柴静和她的团队已经潜心一年悄悄制作了这款令人咋舌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在全网免费发布。柴静用演讲的形式来展示调查成果,这一新鲜形式更是受到媒体圈许多人的关注。
也许会有人质疑该片的客观性,认为其不能算是“调查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部优秀的新闻作品。至于具体归属哪种新闻类别,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
选择在两会前发布视频,也体现了柴静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应有的政治敏感性。相信今年“两会”上,会有更多人关注大气污染、能源体制等相关话题。
三、公民柴静
制作《穹顶之下》时,柴静并不隶属于任何一家媒体,她拿出来自己先前写书的稿费,约一百万元,投入到该视频中,希望能和朋友们一起,为转型中的社会做一点纪录和分析的工作。
柴静的自费调查,是在互联网时代进行的一次公民调查,她竭尽全力去寻求改变,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不仅与她过去的职业经历有关,更与她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她希望能够留住蓝天,和家人一起亲近大自然,让更多人一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在《山西,山西》一文的开头写道:“海子有句诗,深得我心: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她说:“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中学时喜欢的男生路过我身边,下了自行车推着走,说几句话。分别之后心里蓬勃得静不下来,要去操场上跑几圈,喘着气找个地儿坐下,天蓝得不知所终,头顶肥大松软的白云,过好久笨重地翻一个身。”
这是她关于蓝天的美好记忆,而这样美好的经历不应该只出现在记忆里。
在《穹顶之下》中,柴静描述APEC期间和先生出行时见到的蓝天的心情:“我们俩就看着这一幕,那种心情特别像小孩看着最后一颗糖,你不吃你知道它要化了,你吃你又知道快没有了,那种又甜蜜又忧愁又气急败坏的感觉。”
柴静知道,大家和她一样,都想留住APEC蓝,而她,希望为留住蓝天做些什么。
她还知道,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孕育,出生,而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应该属于他们的。她说:“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可以使洁净和美好的。”
刚开始调查时,柴静会问每个人,雾霾的拐点到底什么时候来。可大家给她的答案都不太一样。她便决定——别再问了,我也不再等了。
她开始自己行动起来。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践行。
在柴静看来,—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她爱惜空气,所以尽量不开车而是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她还提醒附近工地的工人将裸露的扬尘的土堆覆盖好,向环保部门举报楼下餐馆未加装油烟处理装置,并参加公众参与的立法研讨会等。
每当她这样做时,就会有一种脚落实地的感觉。“明知道自己所做对于改善大气污染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就是因为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点点事情可以让事情本身变得更好,心里面就能够踏实了。”她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更多人听,不是想鼓动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是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后来,她发现,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这,就是公民柴静理解的“同呼吸,共命运”。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
|
|
|
|
|
|
|
|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