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美国GMD系统进行了代号FTG-15的拦截试验,取得了成功。
此次试验开始前,美国媒体就已经开始大肆宣传,称这是首次对“洲际导弹靶弹”进行的拦截试验。我国媒体也大多用了这一说法,一时间,诸如“美国首次测试拦截洲际导弹,号称关键里程碑”的报道铺天盖地。很多评论也是基于这一消息,例如《美国首次拦截洲际导弹级靶弹》这样的标题已经在两微一端上传了不少。
本次试射的主角之一:“洲际导弹靶弹”型靶弹(型号名称为ICBM-T2,在媒体报道中也有称之为TLV的,但这其实是“目标飞行器”的缩写)
MDA新闻稿的文字游戏,应该翻译为:国土导弹防御系统成功拦截“洲际导弹靶弹”型靶弹
这里也打了个马虎眼,这是对“洲际导弹级靶弹”的首次“实弹测试”
“轨道ATK”公司官方网页关于洲际导弹靶弹的简短介绍文字,该靶弹是基于IRBM靶弹基础研制,其名称就是“ICBM”(洲际导弹)
2001年美国GMD系统拦截的“米诺陶2”型靶弹,该弹直接使用“民兵2”导弹的第一、第二级和“飞马座”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第三级构成,装有重型再入载荷和假目标
虽然媒体报道称,这次试验是首次GMD系统对“洲际导弹级靶弹”的拦截试验,但笔者的好几位朋友当天就问,说美国不是很早就拦截过洲际导弹了吗?怎么现在才成功?
回顾一下GMD系统的测试历史,确实如此。
2001年,代号为IFT-6的拦截试验中,美国首次使用大气层外杀伤器(EKV)击落了一枚“米诺陶2”靶弹,该型靶弹使用“民兵2”洲际导弹的第一、第二级和“飞马座”型运载火箭的第三级,投射模拟弹头,并在飞行中发出一个气球假目标。由于“民兵2”导弹本身就是一种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洲际导弹,而加装新的第三级后,其飞行速度、弹道等数据都已经和现代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相去不远,这个靶弹绝对可算是“洲际导弹级靶弹”的。
当然,这次试验中,靶弹通过C波段向地面传送自身实际位置,所以说“实战”程度有限,因为当时诸如X波段雷达等装备还在试验阶段,没法进行模拟实战条件下的拦截。但这次试验验证了大气层外杀伤器具备拦截能力,也验证了GMD系统总体概念的可行性。
2001年拦截试验中正在升空的“米诺陶2”型靶弹,由于当时GMD系统相关探测、测控设备尚在研制测试阶段,因此该弹的弹头通过一个C波段信号发射器不断“广播”自身位置,所以这并非“实战拦截”
早期GMD测试阶段使用洛克希德公司的PLV火箭作为拦截弹,该弹发射的EKV关机速度仅有约3千米/秒,拦截是颇为勉强的
网上有些评论文章因此显得有些自相矛盾,例如一篇文章这样写:“试验型GBI导弹曾在试验中拦截过米诺陶II/TLV洲际导弹靶弹,但2004年开始正式部署和具备战斗能力的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十多年来却没有进行过拦截洲际导弹级别靶弹的试验,所谓‘唯一具备洲际导弹拦截能力的反导系统’总有些名不符实。”然而当年洛克希德的GBI实验型拦截弹(PLV火箭,使用民兵2导弹的第二、第三级改装)的性能远不如现在“轨道科学”公司研制的OBV拦截弹(关机速度只有3千米/秒,不到OBV的一半),没有理由说后者的性能反而不如前者,因此怀疑它不能拦截,这种说法因此很成问题。
仔细看了试验中负责制造靶弹和拦截弹的“轨道ATK”公司的网页和美国导弹防御局公布的消息,才发现问题所在。
事实上,我们应该对美国导弹防御局新闻的标题做如下翻译:首次对“洲际导弹靶弹”型靶弹的拦截试验。
是的……真相在这里:导弹防御局在公布FTG-15拦截试验消息的时候故意打了个马虎眼,利用英语里不必给武器型号名称打引号的这个特点,公布自己要对“洲际导弹靶弹”进行拦截。也就是说,他们给一种靶弹起名叫“洲际导弹靶弹”然后拦截了它,宣布拦截“洲际导弹靶弹”取得成功,至于以前的“米诺陶2”型“洲际导弹级靶弹”,那不是“洲际导弹靶弹”型靶弹啊……
“洲际导弹靶弹”的第一级被认为是用的“三叉戟C4”弹道导弹的第一级发动机,这种1979年研制成功的潜射洲际导弹迄今也不落后,只是1992年“三叉戟D5”研制成功后,它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可见ICBM靶弹模拟的目标性能还是很高的
“洲际导弹靶弹”的上面级来自“轻型陶鲁斯”运载火箭,它和现役GBI反导拦截弹的发动机是一样的
“洲际导弹靶弹”型靶弹,是轨道科学公司与美国军方签署合同,研制的一种模拟洲际导弹的靶弹。和部分媒体的说法不同,这种导弹不是什么“民兵导弹的衍生版”,而是一种全新的导弹。关于它的情况,目前没有详细轨公开资料。研制该弹的“轨道科学ATK”官方网站仅透露,该靶弹使用了“飞马座”火箭部分技术。
根据该公司发布的照片,国外网友认为其第一级可能是退役“三叉戟C4”潜射洲际导弹的第一级发动机,第二级(尚不清楚是否有第三级)使用“飞马座XL”的发动机,也就是Orion 50S XLG发动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发动机和OBV拦截弹的第一级是一样的。某种意义上,“洲际导弹靶弹”(ICBM-T2)就是一发装在“三叉戟”导弹上面的GBI拦截弹。
这枚靶弹的技术性能很高,完全具有模拟东风-31、41、白杨M、亚尔斯等洲际导弹部分弹道特征的能力。从这一点上看,美国媒体大吹这是对朝鲜导弹试验的“回应”,实在是低估了自家的野心。也表明GMD系统本质上依然是那个“星球大战”计划的延续。
说了靶弹,那么拦截弹情况如何呢?
FTG-15试验,是使用轨道科学公司为导弹防御局新研制的“C2”型拦截弹和“洲际导弹靶弹”进行的首次拦截试验。
据“轨道科学ATK”公司官方公布的说法,这次拦截使用的“C2”拦截弹采用了新升级的电子设备,并改进了保险系统,满足了一些新的需求,并改善了寿命。导弹防御局计划到2017年,将现有的GMD系统拦截弹数量增加到44枚。
从加利福尼亚升空的C2型OBV反导拦截弹(轨道科学公司社交媒体照片)
GBI拦截弹的关键部件,大气层外杀伤器,重仅67公斤
所以,再说一次……GMD系统其实在2001年就已经成功拦截了一枚真正的“洲际导弹级靶弹”,只是过程不够“实战”。而FTG-15试验,是首次使用“洲际导弹靶弹”型靶弹进行的拦截试验。
虽然这很可能是美国导弹防御局玩弄文字游戏,“搞个大新闻”,但也应该看到,这次试验标志着美国GMD反导系统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试验毕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接近实战的拦截洲际导弹试验。
其实,美国GMD反导系统是从80年代SDI系统中“太空卵石”计划衍生发展而来,最初美国的设想是在太空中部署“杀手卫星”,上面携带多个动能杀伤器,在敌方导弹来袭时进行中段拦截。
但随着技术发展,发现这种部署方式需要在太空中部署的卫星数量太多,难以实现拦截目的。因此最后改为发现来袭导弹后从地面上发射导弹,将动能杀伤器送入太空进行拦截。
GMD的拦截方式和海军“标准3”导弹类似。但作为用于保护美国本土的系统,它的拦截目标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是洲际导弹,因此整个系统组成要比海军的“宙斯盾”或“陆上宙斯盾”要复杂得多,拦截弹的射程也要远得多。
事实上,现在的GBI拦截弹已经是第二代拦截弹,早期由洛克希德制造的拦截弹飞行速度不够快,仅用于测试。现在的GBI拦截弹由轨道科学公司研制,使用了“飞马座2”(飞马座XL)空射运载火箭类似的发动机,这是一种成熟的商用固体燃料发动机,成本、性能都比较理想,具有大批量生产部署的潜力。
“飞马座XL”空射运载火箭是一种空射小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75千克,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25千克
正在研制的世界上翼展最大的“大鹏”运输机可以同时发射3枚“飞马座XL”火箭
轨道科学公司正在“飞马座"系列基础上研制中程导弹靶弹——也难怪最近美国开始炒作中国研制空射弹道导弹——他们自己也在开发嘛
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该火箭可将重量63千克的EKV拦截器加速到8.5千米/秒的速度(有网上的说法指出,与采用同样发动机的“陶鲁斯”运载火箭相比,OBV末端关机速度从6.9千米/秒提高到8.5千米/秒,可能是因为载荷重量较轻,以载荷换速度)。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据,如果将这个载荷换成轻型核弹头,OBV拦截器的理论射程可达12000公里,这一性能比当年的“侏儒”洲际导弹还好。
当然,洲际导弹还要考虑突防、精度、多弹头……等需求,大国的洲际导弹不可能把所有载荷都用来投掷弹头,因此OBV至少不能简单的直接转换为洲际导弹。对于美国来说,研制一种性能大幅度超过“民兵3”的洲际导弹,是手到擒来的事情,无非是成本要多高的问题——所以目前为止,美国空军新一代洲际导弹GBSD的研制方案,还卡在国会老爷们手里。
根据OBV的性能,一般看法认为,GBI拦截弹(OBV火箭+EKV杀伤器)的拦截射程可以达到6000公里。
大家熟悉的关注太空武器和导弹技术发展的网友KKTT博客根据这次拦截的相关公开数据推算得出,这次拦截点距离靶弹发射点约5000公里,距离拦截弹发射点约3000公里。应该说这尚未展示出GMD系统的全部功力,但已经足够验证其作战能力了,朝鲜如果越过太平洋向美国发射洲际导弹,被拦截的概率会很高。
网友KKTT博客图片:根据美国发布的禁航通告绘制的此次导弹实验的禁航区示意图,注意图中威克岛,这里部署有AN/TPY-2雷达
图中较大的红圈可能是预计拦截区域,距离拦截弹发射地点约3000公里,距离靶弹发射地点约5000公里
这次演练中,部署在威克岛的AN/TPY-2雷达, 也就是“萨德”系统的雷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距离靶弹发射点约1150公里的位置上,有效跟踪识别了ICBM靶弹的主动段和中段上升段。换言之,部署在韩国的这种雷达将可以有效跟踪其周边向太平洋方向飞行的导弹。
通过这次试验,美国在反导系统方面进一步巩固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而且这次演习中使用的雷达部署,也很接近美国“对付朝鲜导弹威胁”的实战情况。
中国作为反导领域的追赶者,目前还没有进行过对真正模拟洲际导弹目标的拦截试验。之前我们在文章里分析过,中国使用的靶弹是用中程或短程地地导弹基础上加装上面级发动机,来尽量增加飞行速度,可以模拟中远程导弹,这种靶弹理论上可以模拟类似东风-4这样的中远程导弹。如果要模拟射程更远的洲际导弹,目前国内靶场条件很难满足——因为目前我国距离最远的导弹实验路径就是从五寨基地向新疆发射,距离约2500公里。
2013年我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示意图
所以,如果不考虑美国2001年击落“民兵2”靶弹的“作弊”试验的话,美国这次反导试验之前,双方的试验水平一度不相上下。
目前,根据外媒报道,进行过反导\反卫星试验的中国反导系统中,“动能”系列导弹类似美国GMD系统,利用洲际导弹\中远程导弹的弹体,携带大气层外杀伤器进行中段拦截,据报道称,2010年中国反导试验中拦截弹的关机速度达到了6千米/秒以上,这已经接近OBV水平,具备拦截洲际导弹的潜力了。
而今年已经开始在大西北参加战备值班的“红旗-19”导弹在不久前的公开报道中被冠以“新型空天防御导弹”的名称,实际上这就是说明了该导弹的性质,是与美国“萨德”类似的高空拦截系统,既能在大气层内,也能在大气层外对来袭导弹实施末段拦截。虽然目前试验只拦截了模拟中远程导弹的靶弹,但鉴于“萨德”理论上也能拦截ICBM,“红旗-19”自然也有这个潜力。此外,传说中中国还在开发类似美国“标准3”的拦截弹,或许也会是一种海基拦截弹。
中央电视台画面截图,中国反导试验靶弹,可能是加装了上面级的短程导弹,通过上面级增加速度,来模拟射程4000公里左右的中远程导弹
不过随着FTG-15试验成功,美国已经可以说,自己重新戴稳了“天下第一”这顶帽子,因为中国至少在短时间内,因为靶场限制,无法复制他们的这次实验。
不过,这次美国的试验也证实了另一件事情,没有进行过洲际导弹模拟试验,并不代表反导系统不具备拦截洲际导弹的能力。
当然美国很早就进行了实际拦截洲际导弹(虽然用作弊方式解决了跟踪问题)的试验,但这么多年来,因为其使用的LV-2等型号的靶弹从速度上仅能模拟中远程导弹,饱受诟病,经常被媒体质疑是否具有作战能力。
但以笔者对国内相关专业人士的交流,国内并不怀疑美国GMD系统已经具备一定实战能力——当然这也可能有料敌从宽的考虑。
反过来,这也说明,中国虽然没有靶场条件进行完整的拦截洲际导弹试验,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研制不出能够执行这一任务的导弹。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中国也将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毕竟,GMD系统中的主要关键产品和技术,中国目前都已经研制出了类似的东西。
今年,中国和俄罗斯将联合举行“空天防御2017”联合反导演习,而去年的“空天防御2016”演习中,中国代表团已经参观了俄方反导系统的模拟作战过程,双方的指挥机关还进行了数据互联的模拟演习。事前大部分人都认为中俄可能只会进行战区级反导系统的交流。但这个演习的实际规格和交流深度远远超乎所有人想象,直接达到战略级,完全可以相信,这个演习的目标,绝不止拦截中远程导弹这么简单。
俄罗斯目前也在积极研制新型的反导\反卫导弹,例如他们的“努多尔河”导弹,就是一种类似GBI或者“动能”的反导拦截弹,具备攻击近地轨道目标的能力,但由于苏联解体前,未能在红外主动寻的制导的大气层外动能杀伤器方面取得太多成果,因此这种“中段反导神器”俄罗斯现在没有掌握。“努多尔河”可能还是使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在庞大的地面测控设备精确引导下实施拦截,其多目标拦截能力、命中率等方面的性能远不如使用动能杀伤器技术的同类导弹。
或许正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俄罗斯才会一反常态向中国开放自己这方面的实际水平。连续举办的“空天防御”系列演习可能表明,中俄在反导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已经开始。甚至于,形成一个类似“北美防空司令部”那样的新架构,也并非绝对不可能——毕竟俄罗斯有面积广阔的北极领土,那里是拦截西半球来袭导弹的最佳地点,就像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GMD一样——在西伯利亚部署中俄合作的“CNMD\RNMD”系统的话,将可以同时有效掩护中俄两国领土。
A-235反导系统使用的“努多尔河”导弹
A-235反导系统沿用A-135系统的“顿河”雷达站
当然,这还只是笔者的狂想,请读者们不要过于激动。
现实角度来看,GMD这次试验成功,是否意味着“废掉了中国的东风-5”呢?
其实弹道导弹突防技术,中国也早就已经开始发展。如果我国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像一些媒体一样, 在这次发射后才惊呼“美国GMD系统已经具备实战能力”、“美国GMD系统给了中国一巴掌”……之类,那大家才真的应该恐慌。
事实上,早在中国洲际导弹研制之初,就已经考虑了反拦截问题。据相关资料,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东风-5试验中,就已经考虑了突防问题。因为当时美国“短跑”导弹、苏联A-35反导系统都是使用核弹来实施拦截,因此主要是对弹头进行抗核处理,包括防射线、防中子流、防电磁脉冲等因素,模拟弹头作为核试验效应物,通过了考验。
东风-5导弹的核弹头作为核试验效应物,接受了考验,可见中国的洲际导弹在突防方面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重视
此外,东风-5还采用了包括气球诱饵等突防手段,在当时是肯定够用了。
到了更新型的东风-5A、东风-5B,乃至传说中的东风-5C导弹,随着美国反导系统的发展,中国弹道导弹的突防技术也不断提高,包括外形与真实弹头一致的诱饵——即使是X波段雷达也将无法辨识——都已经在东风-5B导弹上得到运用。而具备“10个分导弹头”的东风-5C导弹,这方面显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去年的CCTV-7新闻节目中,在东风-5导弹部队的报道中,画面中出现遥控测试界面中的CG动画,显示了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如果这种新型“弹头”装备了东风-5导弹,那就意味着GMD系统对其完全束手无策。
相反的,与载荷大,可以搭载各种突防技术的东风-5导弹相比,东-31、东-31A这两种中国目前第二次核报复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导弹载荷有限,为了达到足够的射程,其采用的突防技术虽然比早期东风-5要好,但在受东风-5B,东风-5C上所用的一些新的突防技术,反而没有条件使用。总体来说,这两种导弹受GMD影响或许更大一些。
东风-31导弹试射
啧啧,你还敢做的再像一点吗?上图为DF-31导弹头部外形,下为此次试验拦截的ICBM靶弹
不过,这两种导弹目前部署数量可以肯定超过了美国所有GMD拦截弹的数量,且东-31和东-31A也一样具有突防设计,绝不至于让GMD拦截弹一发一个。况且,东风-31和31A的后续型号东风-31B也已经露过面,其突防技术自然也会有提升,让拦截更加困难。
未来,随着巨浪2、巨浪3潜射导弹、东风-41导弹和新的重型洲际导弹陆续列装和值班,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将可以上一个台阶。不论是弹头数量、当量、突防能力,都将比现在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些新型核导弹的突防技术会比前一代有更大的提高。除了高超声速滑翔技术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相对“传统”的措施,例如:对弹头进行隐身化处理,使其更难被发现和识别;还可以在导弹上安装电子对抗器材,可降低和干扰敌方雷达的探测和识别能力;在导弹飞行初段、中段和末段,都可以进行机动,大幅增加干扰监视的难度。这些都只是目前能想到的很简单的概念,已经足够让GMD系统过时了。
其实对于中俄这样的大国来说,突破GMD系统防御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但也不能说GMD系统全无用处,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俄罗斯的大部分核武器依然是“常规”弹道导弹,仍属于GMD可以拦截的范围之内,所采用的突防技术还只能说是降低被拦截的概率。在美俄核裁军后,全世界现役核导弹和弹头数量总体较少的情况下,用GMD抵消掉部分弹头,对美国总归是有利的。
尤其是,在美国很多人眼里,中国能威胁美国本土核心地区的,永远只有“20枚射程12000公里的东风-5”导弹,那么装备44枚拦截弹,可以让美国在冷战中那种“瞪眼”游戏中胆量更大,这就是美国人经常说的“塑造危机发展方向”的意义了。
所以正如国内不少媒体所说的那样,美国的拦截试验无疑将刺激新的军备竞赛,为了确保对美核威慑的有效性,中俄都将被迫采取新的应对手段。对于中国来说,可行的对抗措施包括,增加部署更多弹头和导弹(俄罗斯因为受到STARTS条约限制,不能这么做,不过他们的导弹绝对数量够多,倒也不是很在乎GMD的拦截),和发展我们自己的反导系统。
法国网友henry K在其个人博客“东方钟摆”上,根据禁航通告推测,29日中国可能进行了一次反导试验,靶弹可能从太原卫星发射场发射,拦截弹从库尔勒起飞,与此前几次中段拦截试验路径一致
本文写到这里,突然看到一个消息,让人感到真是所谓“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
据法国《东方钟摆》网站报道:根据网上公开的禁航通告,5月29日,中国可能从太原向西发射一枚导弹,飞行距离约2500公里,这个方向的试射或许就是又一次库尔勒反导试验场进行的反导试验。
当然,现在我们还无法验证这个消息,而该网站上也表示,根据禁航通告,这也可能是火箭军部队近期频繁进行的中短程导弹打靶训练,因为在过去一个月里解放军火箭军已经进行了8次中程和短程导弹打靶训练和演习。
但如果,这确实是一次反导试验,那么其传达的意思也就很明确了:当今世界上,如果说还有人能在反导方面和美国一较高下,那或许也只有太平洋西岸,爱好和平的大国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