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的疑惑一:荷马其人是否真的存在?
荷马,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据史学家推断,他应该是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但历史上是否真有荷马其人?《荷马史诗》是否真是他所写?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
早在古希腊时代,着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十分肯定荷马就是这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伟大诗人。但也是在18世纪,人们开始产生了怀疑。
18世纪初,法国的僧正多比雍与维柯则率先发难。他们认为,此前人们一直笃信不疑的伟大的古希腊盲人诗人“荷马”并不存在,他只不过是古希腊说唱艺人的总代表,而不是一个人。他们的理由是:《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两部史诗前后相隔数百年,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这一新的观点,可谓石破天惊,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轰动,“荷马问题”骤起。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沿着这一思路对史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断言,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过,后经多次整理加工,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后来,沃尔夫的同胞拉赫曼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从而形成了《荷马史诗》的“短歌说”。
与之相对立的是以德国学者尼奇为代表的“统一说”。此说实质上是对有关荷马的传统看法的复活。他认为,荷马确有其人,他生活的年代应当不晚于公元前9世纪。他认为荷马对古代民间诗歌素材进行重新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
人们会作如此猜测的主要原因便是《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鄄赋》,虽这首赋一般被认为是曹植为被封的鄄城所作,但因“甄”通“鄄”,所以难免有人会认为该赋实际上是《感甄赋》,从而便引出了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甄氏出身名门,父亲甄逸做过上蔡令。据说她的母亲张氏在怀孕时曾梦见一个仙人,手持玉如意,立于其侧。临产时也曾看到了仙人入房,以玉衣盖体,不久便生下了甄氏。相士看了她的相后说:“此女之贵,乃不可言。”她也是个极富才情的女子,自幼聪慧过人,少时便有美名。等到及笄之后便嫁给了袁绍的次子袁熙。后来曹丕跟随曹操攻占了冀州城。入城后,曹丕不顾曹操的禁令,急不可待地闯进了袁家。此时袁家男的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就是一班女孺,其中便有当时已经闻名于世的美人——甄氏。
闻名不如见面,当看到甄氏那闭月羞花之姿,倾城倾国之貌后,曹丕彻底被迷倒了。他向曹操提出要求,说要娶甄氏为妻,曹操同意了,曹丕如愿以偿抱得娇妻回家。可没想到,这位再次身为人妇的才女没有爱上曹丕,却与他的弟弟曹植萌生了感情。
荷马的生平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关于荷马的时代异说颇多。古代曾有一篇《荷马传》流传下来,但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根本不能当做可靠的史料来认定荷马其人是确实存在的。但从别的文献中我们幸运地发现了一些关于荷马的资料。这些资料能不能证明荷马这个人的确存在过呢?
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公元前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公元前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8—前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古希腊历史学家泰奥彭波斯说荷马生于公元前686年,这个年份似乎晚了一点。
另一个古代传说认为荷马生于公元前1159年,即公元前12世纪中叶,这个说法似乎又太早了一点。从这些资料来看,古代可能有过这样一位诗人,而他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在公元前9—前8世纪。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内容,推测他可能是生在公元前9—前8世纪。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说法也不一致;从古至今大概有十几处地方都被说成是他的出生地。有人说他是雅典一带的人,有人说是希腊北部人,有人说他出生在希腊东部靠近小亚细亚一带的地方……多数古代记载者称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这两处都在爱琴海东边。因此人们通常采用了这种“东方说”,认为他生活在爱琴海东部。
关于荷马这个名字,西方学者们也有过不少考证。有人说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本是俘虏出身;也有人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是附会出来的,史诗名是为了表示它实际上是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而并不是表示是“荷马”这人创作的。但这些都只是猜测,真实的含义我们现在也无法考证。
关于荷马的职业,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他是个盲人乐师。他们根据古代传说认为这一论断是相对可行的。因为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他在从业生涯中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到民间诗歌,从而能将它们收集起来整理成册,这不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认为荷马是古代希腊在公众场合表演吟诵诗歌的人,即古希腊人所称的“吟唱诗人”。理由是古希腊人恰好在荷马时代之前不会使用文字。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教古希腊人学习字母之前,古希腊人根本无法书写记载。
在荷马以前,故事传说只是凭借口头传播,之所以采取歌谣形式,是为了使“吟唱诗人”容易记诵,较有才能的吟唱者也可以即兴发挥,并且,每次表演的细节都不完全一样。每个吟唱者都将诗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修改,一首诗经过日积月累,就会不断发展。而荷马也正是通过吟唱接触到这些经过不断修改的史诗,并不断把它们记载下来的。《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这两部史诗最终写成时,肯定是历经润色增补的最后定稿。不管是何种猜测,可以肯定的是,荷马就是一个民间艺人,他有充足的条件去接触这些诗歌,为了表演的方便,他也有充分的理由把它们记录下来。
《荷马史诗》的疑惑二:《荷马史诗》的作者究竟是谁?
不管荷马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但《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这两部不朽的史诗,却是真实存在的,至今仍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那么这两部史诗究竟是经何人之手创作完成的呢?
18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深信这两部伟大的史诗是古希腊盲人诗人荷马创作的。但自18世纪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对荷马其人真伪的讨论,这更加深了人们对《荷马史诗》创作者的猜测,综合起来讲不外乎就是这样一个争议:《荷马史诗》是一人单独完成,还是一个团体或多人合力所作?
从荷马史诗的创作风格可以看出,有些段落带有明显的短诗的味道,而且诗中若干事件发生的时代似乎比其他部分更早,这充分证明了荷马史诗是历时很长的一部作品,它很可能是由很多“作者”共同创作完成的。那么历时数百年的诗歌是由不同人不断记录充实进这本书的吗?显然不是,因为文字的使用限制了这一点,从史料上来看,荷马时代的古希腊人根本不懂得文字,也就根本不可能用文字进行记载。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才教会古希腊人学习字母,在这之前所有的诗歌都应该是口头流传的。而就在古希腊人从腓尼基人处学会字母,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一个天赋极高的吟唱诗人出现了,他将大量口传诗歌汇集在一起,并把它们通过文字加工整理成两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史诗,这便是后来的《荷马史诗》,很可能这个汇编者就是“荷马”。
但是随之又有疑问产生了:因为除了《伊利昂记》中某些用语似乎比《奥德修记》的时代早之外,这两部史诗的语调与主题的差异也很大。比如,《伊利昂记》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几日内的事,并且对战阵军功极为强调;而《奥德修记》所述的事迹则长达十年之久,同时专写幻想和神仙魔鬼。因为《奥德修记》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战争残酷的一面,所以19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指出:《奥德修记》作者应该是女人而不是男人!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两部史诗不仅不是一个人创作的,就连汇编也不是同一个人完成的。
无论如何,这两部史诗写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在之后的吟唱诗人们很可能又在已写下的史诗上作了新的补充和润色。虽然在留存至今的这两部史诗的手抄本中,没有早于公元前3世纪的,但是两部史诗呈现出相仿的风格,足以表明某一个时期确实有一个统摄的力量,促成了这两部史诗。但这统摄力量源于何处?是个人还是某个团体?为什么找不到任何记载?也许这些疑问还将长期困扰着文学界。
趣闻解密点评: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将这些疑惑搁置一边,单从《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它的作者都可以堪称是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同时,它还为现代人研究古希腊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袋食蚁兽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