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相王的背景
五国相王是指在战国中期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这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那么五国相王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五国相王故事图片
话说五国相王发生以前已经有多个国家先后称王,先有魏国和齐国的徐州相王,后面有秦秦惠文王自立为王,魏国和韩国的相王等等。之所以会发生这些诸侯国称王,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天下共主周王朝的败落,周朝“贫且微”,再无法担当号令天下的重任。第二,魏国的由于战败连连导致的国力大减,无法担任中原政治霸主的地位,而又没有其他国家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望,可以号令天下诸侯朝周天子。第三,天下各国三分五裂,自立为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发动战争,各国斗志斗勇,各种连横合众的拉拢结盟策略横生。
徐州相王以后,齐国对魏国停止了进攻魏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魏国是阻挡它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国不停地攻打魏国。
公元前328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得蒲阳。秦国国相张仪用计放长线钓大鱼,向秦王提议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秦国公子繇到魏国当人质。
不久,张仪跑到魏国游说魏王:“秦国如此厚待魏国,魏国不可以失礼于秦国。”魏王中计,把上郡十五县(今陕西省楡林东南)和河西重镇少梁送给了秦国。秦国接着又攻占魏国河东一些地区。此时,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大部丧失。秦国在与魏国的战争是胜利连连,声威大增。
公元前325年,为了抵抗秦国(也为了防备齐国),魏国先与韩国互相称王,同年,赵国新君赵武灵王即位,魏国韩国到赵国朝见新王,重结三晋之好。
秦国国相张仪在公元前323年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相会,欲联合齐国、楚国,向魏国进攻。
魏国国相公孙衍在这种形势下,建议魏王广结各国,对抗之。魏惠王采纳这一建议,于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约集韩、赵、燕、中山5国称王,其他四国也出于自我保护一起与魏国组成五国联盟。
五国相就是在这些背景下发生的。由此可见,五国相王是当时魏国和其他四国的政治选择,他们有着各自的处境而作出的国与国之间的联盟的决定。同时,也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当时,战国七雄全部称王,其他的不论大国小国几乎都纷纷称王,包括一些二流的国家。
五国相王的标志
五国相王是指公元前323年魏国的公孙衍提议魏王发起的为对付秦的合纵策略,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那么五国相王的标志着什么呢?
五国相王影视剧照
五国相王对魏国而言是一大胜利,自从五国国君行相王仪式以后,齐国担心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便加以破坏。齐国借口中山国小,没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国的王号。赵、魏没有同意,依然支持中山称王。齐国再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让中山国割平邑给燕国和赵国,请这两国一起出兵攻打中山国。燕、赵也未中国的计。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的联盟的计划终未得逞。中山国在当时来说只是个中等国家,齐国反对中山称王的理由就是"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还有在这以后称王的宋国,也是个二等国家。像这样的二等国家都称了王,说明了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几乎已经相当微弱。事实上,到了五国相王前后,几乎所有的大小诸侯国都已称王。
五国相王标志着各诸侯国“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政权时代结束,国与国间的兼并时代开始,周天子共主地位彻底丧失。各诸侯们不但在实力上,而且在名号上也与周天子没有区别了。礼义失去束缚,一切以利害为转移。
各国的实力由于国家改革变法的不同,以及各国外部发展条件的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力量逐渐分化。虽然此时的战国七雄中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凭自己的实力兼并其他国家,但兼并进而统一众诸侯国已经成为几个大国的追逐的目标。所以自此以后的战争更加激烈、残酷,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战争在此时已经不单单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了,还关系到其他国家的安危。战争的影响已经越出国界,各国在发展实力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外交。因为外交策略运用得恰当与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条件,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影响巨大。
当时各国间类似于五国相王的这种合纵连横的政治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国相王的过程
五国相王是魏国发起的,联合战国中期另外四个主要诸侯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那么五国相王是怎么发生的呢?五国相王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五国相王影视剧照
话说在战国中期以后,周朝实力已无力掌管天下,向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魏国由于连年征战,屡次战败,国力大损,也无力担当中原政治霸主,而齐国虽然逐渐强大,但是声威无法和当年的魏国相比,亦无法号令天下诸侯共朝周天子,这些各种客观原因的积聚,开始了天下众诸侯开始自称为王,互称为王的时代变迁。
此时的天下各国,战事频频,运用拉拢和孤立其他国家的连横合众外交政策,各种斗智斗勇。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魏国则是阻挡它进一步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国对魏国展开了一系列的进攻。
公元前328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得蒲阳。秦国国相张仪先向秦王提议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秦国公子繇到魏国当人质。
不久,张仪又跑到魏国游说魏王:“秦国如此厚待魏国,魏国不可以失礼于秦国。”魏王中计,把上郡十五县(今陕西省楡林东南)和河西重镇少梁送给了秦国。秦国接着又攻占魏国河东一些地区。此时,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大部分丧失。秦国在与魏国此后战争是胜利连连,声威大振。
秦惠文君于公元前325年称王。而魏国也加紧了外交活动,打算与众诸侯合纵结盟共同御秦国。
公元前325年,为了抵抗秦国(也为了防备齐国),魏国先与韩国相王,结盟。同年,赵武灵王,即位,魏惠王带着太子嗣,韩宣王也带着太子仓到赵国,在信宫朝见新王,目的是结三晋之好。
秦国国相张仪在公元前323年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相会,欲联合齐国、楚国,向魏国进攻。
魏国国相公孙衍在这种形势下,建议魏王广结各国。魏惠王采纳了这一建议,公元前323年,会同韩、赵、燕、中山5国互相称王。这5国中,魏、韩已先称王,在这次集会中只是对赵、燕、中山3国新尊为王,且5国相互承认为王。其他四国出于自我保护一起与魏国组成五国联盟。
此便是战国中期的的"五国相王"的过程。
责任编辑:maokaikai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