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台湾的存在一直备受关注。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台湾,据考古发现,台湾最早的居民来自大陆,其原始文化也是从大陆传过去的。
台湾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名称,如三国时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命卫温开发夷洲岛(今台湾岛),当时的台湾就叫“夷洲”,到了隋代则叫“流求”,唐宋元时也称“流求”或“琉球”,只是书写不统一,明朝叫“小琉球”“东蕃”等。
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也早就可以横渡台湾海峡,特别是宋元两朝,台湾对岸的泉州乃世界第一大港,但对台湾的开发却止于澎湖。
自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就成为了郑成功家族的地盘。但郑成功收复台湾只是迫于清兵压境,之后经营台湾更是因为北伐无望(很像蒋父子)。康熙出兵台湾更多是要扫除南明势力,之后一度想放弃,虽然后来设置官署,也并不用心治理,一切为维持稳定。
在康熙收复台湾一统全国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施琅。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后因与郑成功交恶,酿成父亲和弟弟被杀的大祸,他再次投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奉旨专征台湾,统帅福建舟师迅速攻取澎湖,尔后,利用有利的态势,主动、积极地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促使郑氏集团放弃抵抗而就抚。台岛不战而下。此后,台湾除了在甲午战后曾被日本侵占五十年外,再也没有离开过祖国的怀抱。
值得一提的是,施琅收复全台后,上奏清廷建议奉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赐晋“天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准奏,后经雍正乾隆两朝,天后宫之名称逐渐普及至今。
但是就在所有人准备开庆功宴的时候,康熙却接到了施琅上书的一封奏折。施琅在奏折中跟康熙说:倭贼盘踞海外为祸,自前明起已有百余年,今锐气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国之兵伐之,永绝倭患,安定东南。
什么意思呢?就是建议康熙下旨顺势讨伐日本。刚刚完成收复台湾的壮举的清朝,军队士气正旺,再加上倭寇经常肆虐侵扰沿海百姓,所以征讨日本很有必要,于是康熙召集了大臣商量此事。
但是这个计划最终还是被否定了,一方面当时的德川幕府对清朝态度还比较好,另一方面,当时西北的葛尔丹趁机大举入侵,清廷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向西北,这个计划也就被彻底搁置了。
其实就当时的形势而言,直接征伐日本极大可能成功,当时清朝所使用的战船借鉴了荷兰的技术,可以算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而且康熙年间的国力应该算是整个清王朝最鼎盛的时期,日本根本没有能力与清朝一战。
但是清朝最终还是错失了这个机会,此后清朝就开始闭关锁国,直到后来被日本迎头赶上,甲午惨败更是导致列强肆无忌惮的大举入侵,开启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