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但是,年轻的清廷没有“立长”传统。
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立嗣”,在他逝世之时,围绕新一任皇位的争夺便开始了。争夺这个位置的主角主要是两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儿子之一、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一场蓄谋已久的斗争即将展开。
我们先看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战功累累,在满族八旗中有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支持。豪格身上继承者父亲皇太极的优秀品质,战功累累。更为重要的是,皇太极在生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君权至上的专制制度,在汉族帝王中“皇子继承”的传统观念已经开始影响了满族贵族们的思想。
睿亲王多尔衮比豪格小三岁,也同样是位高权重,战功累累。他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而且深得皇太极的信任和倚重,他自己也是文武双全。皇太极曾经对多尔衮说过:“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赖尔独厚,以尔勤劳国政,恪遵朕命故也”。可见,皇太极对多尔衮的评价极高,自己深信诸子弟中只有他能“成事”。多尔衮最重要的一张牌便是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仍然存在,皇太极死后,这些共议国政的贝勒们大多支持多尔衮。
实力强大的、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 上,表示拥戴肃王为君(《清世祖实录》卷37)。
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极。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沈阳状启》癸未年8月26日)。可见,拥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受汉族“立长”传统理念的影响造成的。有了这么多重臣拥戴,豪格觉得胜券在握,自以为崇政殿的龙椅非他莫属。
多尔衮(1612—1650年)比豪格小3岁,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豪格的叔父。14岁时父母双亡(父宾天,母生殉),努尔哈赤曾经有遗训立他为储君,但是帝位从他身边擦肩而过。多尔衮16岁跟随哥哥皇太极,披挂上阵,跃马张弓。在敖穆楞(今大凌河上游)战役中,多尔衮初露神武风采,以功获“墨尔根岱青”(聪明战将)赐号。清天聪、崇德年间,多尔衮参加了哥哥皇太极组织的几乎所有重大战役,军功显赫。
所以说,依照当时的形势,豪格继位是有很大胜算的,但是豪格为人性格软弱、犹豫不决,居然说自己“德小福薄,难以承担”。当然豪格的本意可能是想谦让一下,但是他也不看看当时的形势,他又不是稳操胜券、众望所归,居然还要谦让,从中也可以看出豪格的性格缺陷:过于忍让和软弱。最终,多尔衮提议由皇太极年仅六岁的幼子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就这样,过于忍让的豪格错失了登上皇位的好机会。
可以说,此时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都没有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双方各自暗地里在做着密谋和交易。豪格生性柔弱,从帝位之争中就反映出来。数年以后,豫亲王多铎曾当面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这句话说得很直露,“性柔”(性格软弱),是他错失皇位的主要原因,正因为他在关键时刻的“性柔”,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后来,两黄旗将领明确坚持“立帝之子”,不再专注于豪格;多尔衮口口声声他“无继统之意”,都反映出当时形势的细微变化。
不过,从豪格自身分析,当他自称“德小福薄”时,确实也有难以启齿的隐忧。试想,一个把爱妻一刀杀死的人,怎么可能拥有道德的力量?又怎么可能君临天下,以德服人?他自称“德小”,其实是很有一些自知之明的。再者,在皇太极有名位的15位后妃中,地位最尊显的是崇德元年封的五宫(即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后妃,都是蒙古族,豪格的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不在其列。在皇太极的11个儿子中,豪格的出身不是最显贵的,只是年龄居长,所以他自称“福薄”,也并非无的放矢。
1643年10月8日,年方6岁的福临在盛京皇宫崇政殿登基,即皇帝位。而在福临即位的第二天,几乎又要生变。有人依然想推出多尔衮登皇帝位,礼亲王代善为镇压反逆者,杀了支持多尔衮登极的、自己的亲孙子颖郡王阿达礼,用自己亲人的鲜血稳住了局势。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皇位的斗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从表面上看,多尔衮又一次与皇帝宝座失之交臂,但他虽未得到皇位,却当上了摄政王,掌握了统治实权,应算是胜利的一方。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最大的输家。优柔寡断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和勇气。他输了,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大德”,不懂斗争的多变性,缺少控制局势的韬略。确切地说,当胜利的天平向豪格倾斜的时候,他没有做好君临天下的准备,他没有抓住历史给他提供的伟大瞬间,痛失一次永不复返的历史机遇。
相关阅读:
|
|
|
|
|
|
|
|
|
|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2]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3-5]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宇宙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 的总和。一般能理解的宇宙指人类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时间。对于这一体系的整体解释构成了宇宙论。在中国古代就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说法(即宇的意思是无限空间,宙的意思是无限时间),宇宙一词也出自于“旁日月,挟宇宙”。近数世纪以来,科学家根据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建立关于宇宙的现代科学理论,称为物理宇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