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标是他的长子。俗语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长子是跟随帝王时间最长儿子,一来寄望甚重,二来时间长了自然父子之间感情深厚。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长子的出生让他非常兴奋,据说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字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就册立朱标为王世子,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就马上立为皇太子,并且为他广选官署,可见对于朱标的寄望和喜爱。
历史记载朱标天性仁慈,对兄弟也十分友爱。朱标学习和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的时候,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而朱元璋为人非常狠辣,性格比较阴鸷,可以说朱标不大像朱元璋而更像是他的母亲马皇后。
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据说就与太子的性格有关。朱元璋认为这些功臣宿将大都嚣张跋扈,都是尸山血海里爬出的,自己在的时候还能弹压的住,如果自己不在了,依朱标如此柔弱仁慈的性格,是无法驾驭这些旧臣的。为了消除后患,才在晚年大杀功臣。
曾经流传一则宫廷传闻,说有一天,朱标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树藤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捡起来。皇太子抓住树藤,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
从朱标死后,朱元璋坚持要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实在可以看出他对这位长子深深的喜爱,当时并不是没有合格的儿子可以继承帝位,但是朱元璋偏偏选了自己的长孙做皇太孙,这只能说明他对朱标是寄望很深,非常喜爱。即使朱标和他的性格不合。朱元璋和朱标的矛盾或许可以用恨铁不成钢来形容。
吴晗在《胡惟庸党案考》中也写道:
“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
由此可知儿子的懦弱,孙子的幼小,是他一系列大屠杀的重要原因。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功臣宿将都死得七七八八了,基本上没有人可以威胁到自己皇孙。但是朱允炆的叔叔们,各地的藩王却都拥兵自重,朝廷孤危。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就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建文帝这边先后派出耿炳文、李景隆、盛庸,都没能平定这场内乱。
当时虽然燕王多胜,但损失很大,而朝廷兵员更足,燕军攻下的城邑往往又被朝廷夺回去,就这样朝廷居然拿燕王没有办法。后来朝廷有人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定直捣黄龙,于建文四年率师南下,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南京城陷落,宫中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元璋为了让太子朱标,继而皇孙朱允炆坐稳江山,对功臣宿将大肆屠戮,残杀殆尽,哪知燕王造反,朝中无人,反而帮了燕王的大忙,早知如此,不如早早就传位于他,还免一场骨肉残杀,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
在朱棣起义造反到称帝的过程中,道衍和尚即姚广孝出力很大,“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朱棣以前造反的心并不坚定,说民心都向着朝廷,姚广孝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力主朱棣造反。
而姚广孝又是怎么随了朱棣的呢?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召集天下名僧进京为亡妻做法事,道衍是其中一位。事后,朱元璋将众僧分配给各藩王效力,道衍和燕王谈得来,就请求跟随燕王朱棣。这个牵线人其实还是朱元璋。
至于姚广孝一个出家人梭摆别人造反,有野心又出家,功成又不还俗,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让一个出家人做出这样的决定,只有天知道了。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朱元璋杀功臣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