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开国功臣大概是最为胆战心惊的一群人,表面上高官厚禄,实则暗藏杀机,一不小心就被满门抄斩,其中以刘邦和朱元璋手下的开国功臣最惨。
但凡事皆有例外,比如唐太宗和宋太祖对待功臣就比较优待,并没有采取大范围的清洗行动,表面原因是他们的性格宽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他们的出身。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布衣天子。所以,当他登上皇位之后,就充满了无尽的恐惧感,因为那些开国功臣,特别是武将对他的底细太清楚了。
当初打天下时,韩信、彭越和英布等人曾经和刘邦平起平坐,论打仗,你刘邦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凭什么就你能君临天下?也许那些功臣没这么想,但刘邦则天天想。
疑心生暗鬼之下,刘邦必欲除之而后快,他非常清楚,自己在世时,这些人还能镇得住,等到哪天自己一命呜呼,子孙就罩不住了。
所以,刘邦的后半生基本上都在消灭功臣,殚精竭虑程度相比创业有过之而无不及,等到处理完了那三人,刘邦也油尽灯枯。
而唐太宗李世民呢?他的家族是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曾祖父李虎西魏八大柱国之一、陇西郡公,祖父李昞是北周唐国公,父亲李渊在隋朝更是关中一霸。
不仅祖辈地位显赫,他的祖母、外祖父也都是门阀世家,祖母独孤氏(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女),外祖父窦毅(北周神武郡公),外祖母宇文氏(北周襄阳长公主)。
毫不夸张的说,以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显赫家世,连隋朝皇帝都忌惮三分,等到他们举兵起事时,已经是自带皇帝光环,没有人敢说他们李家没资格当皇帝。
正是这样的家族背景,给了李世民强大的自信,功臣们不敢轻举妄动,而对于功臣们来说,也不敢有过多的非分之想,既然彼此知根知底,心里也就形成了默契。
和唐太宗李世民类似,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五代时的显赫家族,从他的曾祖父起一直位于权力中枢,到了父亲赵弘殷时更掌握着北周的禁军力量,所以柴荣临死之时的安排,已经含有让贤的意思。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虽然有自导自演的成分,但未尝不是当时形势的必然选择。后世津津乐道的杯酒释兵权其实是建立在赵匡胤和功臣们的默契之上,石守信、高怀德等人早就知道天命有归,何不就坡下驴享清福呢?
朱元璋和刘邦的情况又极其相似,也是出身低微,所以当他登上大位后,并没有唐太宗和宋太祖那种由内而外的自信,猜疑心深入骨髓,必欲置功臣于死地不可。
其实,这种心理也是人之常理,越是穷怕了的人暴发后越担心别人跟自己抢,而那些已经富了好几代的人,对待钱财就没那么斤斤计较,这是源自骨子里的气度,非后天所能养成。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邦杀了多少功臣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