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元年(664年),一场大祸降临到上官家中。身为宰相的上官仪因为参与高宗废武后的事件,被武则天以密谋造反的罪名杀害了,其子上官廷芝被杀死,年仅一岁的孙女上官婉儿和母亲郑氏一起被投入宫中成了奴婢。
上官婉儿从小聪慧过人,悟性特别好,在母亲的教导下,不仅精通经书、史书,而且书法、算术、吟诗、棋弈无所不通。
上官婉儿十四岁时,已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她不仅外貌美丽,而且知书达理,过目成诵,下笔千言,因而名声大噪,武则天听说后决定召见她。
第一次觐见武则天,婉儿镇定自若,武则天命题后,婉儿一挥而就,武则天细看一遍,不由极口称赞。她决定把这名少女留在自己身边,将来一定是个难得的人才。
对于女儿的一步登天,郑氏又喜又忧。喜的是婉儿从此可以荣耀门庭,忧的是女儿侍奉的是夺走了公爹和丈夫生命的武则天,她是上官家两代的仇人,伴君如伴虎,如果婉儿找机会报复,定会惹出杀身之祸。
但奇怪的是婉儿对武则天有她独特的见解,她非常佩服武则天,她佩服武则天知人善任的气度,佩服她处理事务的敏捷和她那孜孜不倦的精神。她崇拜武则天能使任何人都屈服于她的威严及充满光彩的仪容和内在的那种女性独有的细腻感情;她喜欢武则天的微笑,那种微笑有一种使人恍惚的独特魅力。总之,上官婉儿对武则天产生了由衷的敬仰和无限的憧憬,她为之倾倒和折服。
上官婉儿在和武则天相处的日子里,从武则天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为她以后的政治生涯提供了借鉴。她还从武则天身上吸取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言谈举止、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最关键的还是武则天作为“一国之君”的为政之道。
她还目睹了政坛上的残酷:太子李弘的突然死亡;太子李贤被立为太子,又转而被废的悲惨下场。武则天做事的果断以及宫廷内部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给婉儿的心灵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由于上官婉儿博识多才和对武则天的崇拜,很快就赢得了武则天的宠信,成为她的心腹之人。自万岁通天元年以后,所下制诰,多出于上官婉儿之手。所以她的权势也越来越大。
武则天称帝以后,在生活方面也越加放纵。先是宠幸男妃薛怀义,后来又宠幸张氏兄弟:张昌宗、张易之二人。后来上官婉儿也对张昌宗产生了感情,经常暗中来往,为此婉儿差点丢了性命。
那是万岁通天三年(697年)的一天,婉儿和往常一样陪武则天皇帝进餐,张易之、张昌宗也都在座。进餐时,婉儿和张昌宗相对而坐,禁不住眉目传情,不料这一举动恰被武则天看见,不免妒火冲天,顺手拿起酒杯向婉儿掷去,顿时婉儿的脸上血流如注,这一切发生在瞬间。婉儿用手捂着脸,跪在墙角,空气好像也凝结了。武则天什么也没说,径自扬长而去。
发生这件事以后,上官婉儿被幽禁在掖庭局的女牢里。
武则天对如何处置上官婉儿一直犹豫不决。杀了,于心不忍,婉儿确实有才,以后恐怕再也找不到像婉儿这样的才女,实在太可惜。不杀,平息不了心头的这股恶气。在张昌宗的再三苦求下,武则天自己左右权衡,最后决定不杀上官婉儿,代之以黥刑,让她永远牢记。所谓黥刑,就是在额头刺青,作为受罚的记号。
能够不死,婉儿又惊又喜,这是她做梦也没想到的。可是额头上留下的记号,今后自己还怎么见人呢?上官婉儿决定请求宦官的帮助。婉儿的请求,说动了宦官医师给她以朱色刺青。从此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中央出现了以朱色刺成的梅花。
当身体康复的婉儿被再次召见的时候,不只是武则天,所有宫中的人都感到惊讶不已,刺青以后的婉儿,更加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从此以后,虽然上官婉儿又回到了武则天身边,但她再也没有机会像从前那样陪武则天一起进餐了,因为武则天不再宠爱她了。
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复辟,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后来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李显驾崩后,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宰相宗楚客、韦温劝韦后效仿武则天。
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不许,杀上官婉儿于旗下。
后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太平公主非常哀伤,派人去吊祭,并出钱五百匹绢。
才华诗文不让须眉男子,其人品功过颇具争议。有人赞其文才,有人批其淫媚,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而她与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的共处亦让后人津津乐道。《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都对上官婉儿有记载,但较为体现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并操纵政治,控制朝纲的负面事件。但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至近代以来,愈发被学者推崇。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 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阅读:
|
|
|
|
|
|
|
|
|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