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7月13日,朱棣的靖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南京,南京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踪,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落下帷幕。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朝代,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从看似不可能的以南向北完成大一统,到朱棣时代的天子守国门,构成了明朝特有的形态。
而朱棣,也为明朝的独特贡献了一项巨大成就。因为他完成了大一统王朝所有藩王都没有完成的壮举——造反当皇帝!
历朝历代,但凡大一统王朝,统治者对于藩王都是高度警惕和防范的,一般而言政权建立初期为巩固革命果实,统治者需要分封藩王拱卫和共享胜利成果,藩王有异姓王,也有同性王。
但随着政权巩固,藩王无一例外都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于是削藩随之开始。这时藩王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引颈就戮,毕竟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另一个选择就是扯旗造反,如汉朝七国之乱、清朝三藩之乱。但造反的结果一般都是惨淡收场,为大一统王朝的武力贡献了经验值。
这样看来,朱棣可谓是藩王中的一朵奇葩。那么为何朱棣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1、孤独的朱允炆
藩王造反之所以难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藩王是以一隅敌全国,这种以卵击石的做法一般情况下是注定失败的。
面对朱棣的造反,远在南京的建文帝本应该庆幸,自己是手握天下兵马的皇帝,收拾一个小小的藩王,简直是易如反掌。
但此时的建文帝却比任何人都要迷茫。首先造反的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亲叔叔,是小时候在一个餐桌上吃饭的家人。现在刀兵相见,深受儒家教化的朱允炆下不了手,所以他告诉自己的主帅耿炳文:“往死了打,除了我叔。”
儿女私情是兵家大忌,再加上朱允炆优柔寡断的性格,在战争的一开始,南京方面就没有抢得先机。
朱允炆不了解朱棣,而朱棣却很了解朱允炆。所以他能够充分利用建文帝的弱点对症下药。譬如建文帝谨遵爷爷朱元璋教诲,打压宦官,而朱棣就用重金贿赂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内应。
没有宦官的支持问题还不大,毕竟战场远在千里之外,这些小鱼小虾也翻不起什么浪。真正决胜千里的,是将领,可惜朱元璋给孙子留下的名将真的是“凤毛麟角”。
洪武朝血腥的屠戮让名将十不存一,到建文时期,朝中竟无可用之将。面对朱棣20万大军,先是只会防守的耿炳文,然后是长腿将军李景隆,60万大军被吊打得不要不要的。经历了多次打败,朱允炆才在下层找到了盛庸、铁铉这样的军事人才。可惜,已经错过了扼杀叛乱于摇篮的最佳时机。
早在朱元璋屠杀功臣时,就感到朝中无将,于是想到以子孙作为藩王拱卫中央的办法。按说自家人办事,应该更放心才是。然而建文帝太着急了,在黄子澄等书生的谋划下,急功近利地削藩,终于导致了朱棣造反。而当造反发生时,建文帝猛然发现,几乎所有的地方藩王,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因为朱棣某种程度上,是为藩王们在申正义、讨说法。
建文帝很孤独,和他父亲朱标一样,失败没有让他强悍,而是让他更懦弱。
2、强悍的朱棣
在武将几乎都被干掉的空虚时光里,朱棣是朱元璋的希望。
带领明军讨伐北元,镇守北平拱卫北疆,朱棣的军事实力就这样越来越强。而此时的朱允炆,正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朱标,正在深宫接受儒家思想的学习。
然后朱标去世,一切开始充满变数。
常言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李景隆就这样败光了朝廷的精锐。而朱棣,则在各方面都碾压了对手。除了师出无名,朱棣几乎具有了所有成功的要素。
因为常年的蒙古威胁,所以朱棣可保留的军事力量一直很庞大,这是他能组织起二十万大军的重要基础。而且因为常年和蒙古人对砍,朱棣军队单兵战斗力要远远高于南军。
在参谋集团方面,朱棣有潜伏多年的和尚姚广孝,而朱允炆只有朱元璋留下来的黄子澄三人组。姚广孝除了给朱棣出谋划策,不断煽动鼓励外,最重要的就是给朱棣灌输了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要知道,南军打败了可以回家休息下再来,而北军失败了只能被屠杀。所以,不允许失败,每次战斗都是决定命运的一战,正是这样的决心帮助朱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作为一名出色的统帅,朱棣懂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比如朱允炆身边的宦官,比如敌营主将李景隆,比如朱允炆那句“误伤朕叔”的护身符。总之,处于生死边缘的朱棣,将所有的能量都用到了极致。
真的是努力感动了上苍,几次突如其来的大风,帮助朱棣反败为胜。有时候,运气也是一种实力。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蓦然回首,看似偶然的机遇,其实都暗含着必然的因素。
文|赵裔史臣:欢迎关注!读史使人明智,期待与君一起探讨精彩的历史!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朱棣的棣怎么读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朱棣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