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时候,皇帝高高在上,权力二字已达巅峰,世间之人无不仰望,其中自然不乏有人生出觊觎之心,所以纵观历史,多有后宫乱政、藩王叛乱、将军造反、农民起义之事,我们今日便来说说,为何古代将军造反之时,手下的士兵大多选择追随将军,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在古代,将军手握兵权,乃是世间权力中最为锋利的一种,尤其是当其执掌重兵又对皇帝并无忠心之时,自然会权衡自己是否也捞个皇帝位子坐坐?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权力对有野心的将军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首先,能够手握重兵的将军,大多是极具军事才能的人,必定是身经百战,在军中威势极重,而敢动起兵造反念头的将军,对手下的军队自然是极有把控能力。将军造反一事自然不是脑门一热就决定造反的,必定是经过了长期的深思熟虑,并且与手下心腹有缜密的谋划,对于军队中的士兵是否会追随肯定是已经心中了然,否则登高一呼决意造反时却发现无人追随,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其次,古时候士兵往往只知将军,而不知皇上。古代,通讯并不发达,正所谓是“山高皇帝远”,军伍中的士卒基本上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见着皇帝,自然谈不上什么亲近,而在古代行伍制度下,士卒所遵从的命令、所领的军饷都是来自将军,朝夕相处的也是将军,说白了,身家性命也和将军的决策息息相关,对将军的情感自然比对高高在上的皇帝所要亲近得多。
最后,自然是免不了有士兵抱着“富贵险中求”的念头了。跟随将军起兵造反自然是个杀头的罪名,可说到底,他们行军打仗也是个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计,说不定昨天里还一起喝酒吹嘘的袍泽兄弟,今日里脑袋就给敌人割了去,所以他们是见惯了生死的,行军打仗是卖命,起兵造反好像差别也不大,说不得若是成功了,自己便是从龙功臣了,将来荣华富贵什么没有?
另一种情况,那便是将军带领军队打了败仗,或是被人诬陷要谋反,被逼的不得不反的情况,这时手下士兵的命运往往与将军息息相关。皇帝出于愤怒与猜忌,或许会解散军队,这些兵痞子又只会行军打仗,除了手中刀剑外身无长物,若是军队解散没了活计,将来恐怕免不了落草为寇,最后还得被官兵围剿,与其如此倒不如跟随将军。是了,那就反了吧!正所谓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反正左右是个死,倒不如去搏一搏,说不定侥幸成功了,还能捞个荣华富贵傍身。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昏君当道,民不聊生。在古代,有明君自然也有昏君,昏君当道,或残酷暴虐,或荒淫无度,常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此时将军登高一呼,起兵造反,自然是顺应民心,符合士卒之意,甚至还有些将军本无意造反,还是在手底下士兵的怂恿下,这才起兵造反的。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分析了在古时候为何将军起兵造反,手下士兵大多选择追随将军而不是效忠皇帝了。最后在这里额外提一点,那便是现代所谓的“黑暗森林体系”,在古代将军造反,反对的呼声没有成大势的话,谁又敢公开反对呢?即便反对的士卒想找人谋划,谁又敢保证身边的人没有倒向将军呢?若是身边人倒向了将军,自己将想法一说,说不得第二天就身首异处了。当然,此为一家之言,各位读者有何看法,欢迎评论交流。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