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马
夷陵之战孙吴战胜蜀汉,直接铸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后世对夷陵之战多有探讨,那么刘备为什么一定要打夷陵之战呢?
《三国志》:“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三国演义》将夷陵之战归因于兄弟义气和报仇,其根源当在此。从陈寿的字面意思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未免没有报仇的动机。
不过有两个疑点需要分析。首先,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刘备很少有不听劝言横冲直撞的军事行动,发动夷陵之战应当有预谋;第二,《三国志》对关羽败亡时刘备中央的反应写得极为简单:“俄而孙权袭关羽,取荆州。”关羽败亡前后刘备无任何应对,孙刘两家也难见交集——直到一年多以后。此不似仅有报仇这么简单,刘备应该自有打算。显然,以“报仇”释夷陵之战太片面了。
先分析战略意图。
史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具体缘由没有更多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相关事件推测蜀汉真实意图。
蜀汉在夷陵之战前后的重大军事行动有两批,刘备、关羽的汉中襄樊之战和诸葛亮南征。刘备汉中之战成功以后,已经可以威胁到长安,这类似刘邦当年打回关中的路数。而关羽紧随其后北攻襄阳,对曹操的核心区洛阳、许昌形成了压力。诸葛亮南征则是为了北伐肃清后方。
由此看来,刘备入蜀的战略意图很明确:住进来,攻出去,自己掌握战略主动。这既符合《隆中对》,也符合经营蜀地的规律,孤守四川是败亡之道。所以,刘备东下是必然的,据益州连荆州是蜀汉一定会走的棋路。
(中国古代主要关隘分布图。由此,蜀汉攻魏与魏国攻蜀都需要突破重重关隘,而吴国北面则险阻较少。)
最后,如何理解诸葛亮战后评语: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态度上,诸葛亮应该和诸葛瑾类似,反对早期蜀、吴火并。诸葛亮日后选择打凉州,既有避免刺激吴国的原因,也有欲曹魏疲敝趁火打劫。虽然现在相关文献已散佚,无法得知诸葛亮具体在想什么,但是诸葛瑾以东吴的立场也已猜到荆州是蜀汉视为核心板块的区域,更遑提蜀汉,况且蜀汉文官中为数不少是荆州人士。可能,诸葛亮更多的是没想到刘备会被没多大名望的陆逊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蜀汉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因为荆州丢失意味着困守四川,这是自取灭亡。且在当时的情况下,攻吴更容易,管理荆州也比经略凉州更为方便。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后代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