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这天子住的地方,是国家的枢要命脉之地,它的起名,也必须高端、大气、上档次。地盘要广,用“京”形容其大;人口要多,以“师”描绘其众。后来京师也称作国都、都城、首都,虽名称不同,但其作为一国核心的地位没有变。
韩愈说,“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孙中山说,“都城者,木之根本,而人之头目也。”自古至今,那些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们,无不将都城视为关乎国家安定的根本,亦无不把国都的选址和布局,看作牵系着天下气运的关键。
刘邦曾想在洛阳建都,并就此询问娄敬的意见。娄敬认为,洛阳为周朝旧都,虽是“天下之中”,但其作为四战之地,已经不再适应汉朝初年的形势。要想国祚长久,不如选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威慑天下的关中之地。他建议道,“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最终在张良的附议下,刘邦决计放弃洛阳的选项,定都长安。而且从此以后,娄敬的“拊背搤亢(按住脊背,掐住咽喉)”理论,也成为了后来大一统王朝国都选址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
在元明清三代中,1267年,元朝忽必烈在北京地区建立国都,称“元大都”;1420年,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北迁;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从盛京南迁。
三朝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决定定鼎北京。虽然在当时,各自所面临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定都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最终作出这样的共同选择,已足以充分体现在那段特定历史时期里,北京对全国和全民族而言所具有的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