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火得如日中天,它的续作《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也正在热播中。通过《琅琊榜》朝代名“梁”和皇族的姓氏“萧”,读者基本可判断出故事背景在南梁时代;改编后,同名电视剧的故事背景也被设定为“南梁大通年间”。本剧一登场就出现京兆尹、京畿九门等地名或官职。那么,真实历史上的南梁版图内,存在过京兆和京畿这类政区名么?
“京兆尹”应为“丹阳尹”
“京兆”作为地名首现在西汉时期。秦代置内史管理京畿地区。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以右内史部为辖区,治所在长安县,职同郡太守,参预朝政(可见《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7年9月27日《长安不是西安的古名,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误把西安当长安?》一文)。
南朝丹阳尹
南梁也不存在以京兆为名的侨郡。东晋和刘宋曾设置过京兆侨郡(寄治襄阳)、东京兆郡(寄治荥阳)、西京兆郡(寄治汉中);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武功卓越的太尉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占领长安后,也在原京兆郡地内加“北”置北京兆郡,以与寄治襄阳的京兆侨郡区别。但上述诸京兆郡都在南梁以前即陷入北境,可见南梁彻底和“京兆”无缘了。
京兆尹既是地名,也是官名。东汉建立后由于定都雒阳,按原来长安属京兆尹之例,将河南郡改称河南尹。尹虽然职同郡太守,但又属能够参与朝议的京官,故而在称呼上以示尊荣。三国分治时期,孙吴的丹阳郡并未改名。西晋太康十年(289年),立皇子司马晏为吴王,以丹杨、吴兴、吴三郡为国,丹杨太守改称内史。东晋太兴元年(318年)三月,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建都建康。六月,为提高首都地位,仿两汉京兆尹、河南尹故事,改丹杨内史为丹杨尹;同时,理所当然地撤销了司马晏的封国。显然,将剧中的“京兆尹”称为“丹阳尹”才是正确的。
而属北朝的西安,还是一直被称作“京兆”郡。隋初,文帝罢天下诸郡,一度改京兆郡为雍州。唐开元元年(713年),升雍州为京兆府。宋金时期,西安虽然不是首都或陪都,但仍叫京兆府。直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京兆府为安西路,西安才失去“京兆”这一地名。不过,从此华夏大地也不存在“京兆”这个地名了。
《琅琊榜》金陵城剧照
六朝建康都城遗址
唐宋才出现的京畿
《琅琊榜》里的蒙挚官职是禁军大统领、京畿九门。但实际上,南梁既未出现京畿这样的政区名,更不会出现京畿九门这样的官职。类似的官职九门提督更是晚到清朝才出现的,因该职务统合北京内城九座城门而得名。
“畿”是指首都附近的地区,《说文解字》说:“天子千里地。以远近言之,则言畿也。”一般而言,“京畿”是指比“京兆”范围更大的地方。作为正式的政区名“京畿”出现很晚,它的前身和雏形“王畿”则在西周就出现了。周王直接治理的地区称作王畿,是王朝的中心。《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 西周还发展出了畿服制度,它是与分封制相适应的。王畿以外的地区则按离王都距离和关系远近划分为诸服,有五服、六服、九服等说(《国语·周语上》作五服)。
西汉出现了类似京畿的区划——三辅。汉武帝时期,把长安附近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称呼为“三辅”。“畿辅”后来合称,成为称呼首都附近地区的名词。
唐京畿(天宝年间)
在我国古代,“京兆”这一地名没有搬过,而“京畿”却是搬过的(京兆侨郡是增加,不是搬迁)。宋初取消唐代产生的方镇之后,“又节次以天下土地形势,俾之分路而治”(马端临《文献通考》),路逐渐成为州府以上的行政区划。皇祐时,贾禺朝以为“汉唐都雍(即雍州京兆府),置辅郡,内翼京师。国朝都汴京,而近京诸郡皆属他道,制度不称王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同),五年(1053年)十二月壬戌,遂以“析京东之曹州,京西之陈、许、郑、滑州并开封府,总四十二县为京畿(路)”,设京畿转运使;次年,又置京畿刑狱官。这样把本在关中的“京畿”地名搬到了河南。至和二年(1054年)京畿路被废弃。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复置京畿路,最初辖开封府十四县、颖昌府七县、郑州六县、澶州七县、拱州六县,共四十县。到了宣和二年(1120年),各州府又归原属各路,开封府成为京畿路下辖唯一的州府。六年,太康县复隶开封府,最终京畿路只辖开封府十六县。金灭北宋后,京畿路被废,成为了金朝南京路的一部分。
南宋两浙西路
李氏朝鲜京畿道
日本关西地方,又称为近畿地方,是本州岛中西部的一个地理区域,由京都府、大阪府、滋贺县、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三重县等二府五县构成。“近畿”是指日本古代实施令制国所划分的“畿内”区域,与“京畿”一词相通。
清顺天府
顺天府为明清故名,旧时代色彩过于浓厚,北洋政府遂于1914年10月4日,公布《京兆尹官制》,将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又称京兆特别区域。京兆地方行政机关称为京兆尹公署,长官改称京兆尹,需由内务总长经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任命。京兆尹职权略同普通省级行政长官,由于管辖地域相对较小,故职权略低。这样,“京兆”“京兆尹”之名便在民初再现了。
随着市政管理的近代化,城市型政区“市”也在民国初年出现了,首现地区当然在首都。1913年,内务总长朱启钤鉴于首都市政的重要性,提请国务会议要求设立京都市政公所,并亲自主持起草了《京都市政条例》。次年4月,划定市区,于顺天府下设京都市政公所统辖城区,置督办一名。督办级别甚高,规定由内务总长兼任。
1921年1月,北洋政府定市名为“京都”。7月,政府公布了《市自治制》,将国内的市分为“特别市”与“普通市”两种。次年6月,确定京都为特别市,京都特别市正式成立,内务总长仍兼任行政首长。大总统令称:“京都地方业经明令为特别市,所有市政督办各职应即裁撤。在市自治机关未成立之前,市政事宜由内务总长暂行兼理(教令第十一号)。”
1928年北京结束了作为民国首都的历史。6月28日,国民政府将“京都”更名为“北平”;同时将省级政区京兆地方裁撤,历代附郭于京城的宛平、大兴二县亦被迁治于城外,北京城成为独立政区。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范围为北京内外城和近郊,直隶于国民政府。
1935年北平市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9月27日,北平市改名北京市。
参考文献:
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张喜庆、何一民:《民国时期特别市制度的创设与演变》,《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2期
相关阅读:
|
|
|
|
|
|
|
|
|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