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丝毫没有理会头顶上呼啸而过的子弹,排枪射击非常有效,命中率很高。非常幸运的是,敌方持有许多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旗帜,这有助于我方准确的选取射击目标。这些士兵们表现得完全像一个老兵……而且他们的群射技术非常好,枪枪命中目标,冷静得如同在打靶场练习射击时一样。
——《与中国军团在一起的活跃日子》,华勇营第二连连长[英]巴恩斯中尉著,1902年出版于伦敦。
他们经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后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射击,并没有一齐射击……也许是不善于射击,也许是不善于测量距离,也许是时间与演习在射击上有很大的差异,其子弹多从头上通过,达到很远的距离……淮军所部,只有聂士成所部有坚定射击到底的勇气,但是当我军在付出不大的伤亡(因为他们射击技术的拙劣),逼近并且亮出刺刀的时候,清军每次都转入崩溃,无一例外。
——《血证:甲午战争亲历记》,[日]鬼井兹明著,高永学、孙常信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这里需要提炼几个关键词:
1,排枪;
2,命中率;
3,精神状态。
如果不特别强调,谁能相信这是相隔5年,对于两支“中国人”组成军队的评价?
事实上,前者是庚子国变期间,受雇于英国的“中国军团”,也称“华勇营”的在天津东局子攻防战中的表现,后者则是清军最精锐的主力淮军在日本对手眼中的形象。
更奇怪的还不止如此。
1898年11月,英国印度兵团的鲍尔·汉密尔顿少校被提升为中校,带着2名中文翻译和1名德文翻译到威海卫招募士兵,最初的计划只是在威海卫这个人眼稀少的地区招募编制为1000人的华勇营。
不久后,他的“军团”的副指挥官布鲁斯少校和皇家步兵营的4名军官和6名中士也来到了威海卫,而他们的招募工作却远没有计划中的顺利,当地的中国官府和士绅都在阻碍本地的小伙子应募,最少的时候,一天只有4个人应募。
最终,英国人决定将招募范围扩大到山东全省、直隶和东北地区,并由单纯招募农民扩大到清军退伍官兵,应征者才多了起来,换句话说,华勇营的兵员之中本身就包括了当年曾参加甲午战争的清军士兵。
然而,同一群人,在当了“汉奸”之后反而更加具有军人素质,这难道不是对某些人迷信的“精神原子弹”理论最大的反讽吗?
现实是,近代的军队可能是最需要“讲专业”的组织系统了,在这一点上,英国人作为老牌的殖民者,实在是拥有旁人难以比拟的经验。
1899年,拥有7个连,534名官兵的“华勇营”正式成立。
这支军队的所有军官和士官都是英国人,但他们都会说简单的中文,对“中国人的内在性格和等级观念”都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华勇营创立之日起就和士兵在一起,在招募到第一个新兵前就已经抵达威海卫。”
也正是这群军官,他们对华勇营采取与英国军队一样的训练,同时,“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像在英国训练军士一样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教导,不管在训练场还是在军营地,他们无时无刻不保持着与士兵的交流和沟通”。
英国随军记者阿诺德·亨利·萨维奇·兰道尔在《中国与八国联军》里这样评价华勇营的训练结果:
士兵们每天训练达四、五个小时,军事素质迅速提升,尤其六百码(548.64米)射击成绩十分优秀。所以带兵军官对他们赞不绝口:“他们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他们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坚忍;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击中。”
只不过非常令人愤慨的就是,这些军事素质上佳的士兵,仅仅在一年后,就将他们的枪口指向了自己本国的政府军,并作为英军的“唯一代表”,换上了英国军装,发起了对天津城的攻击。
相关阅读:
|
|
|
|
|
|
|
|
|
文章标签: 清朝一共多少年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