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又有了新进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曹操高陵(俗称曹操墓)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其中又确认了两件事:
一是基本确认找到了曹操的遗骸,也就是说,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的这处大墓即曹操墓。曹操主墓旁边发现了一个小墓穴,专家认为这或是曹操长子曹昂的衣冠冢。
二是确认曹操墓陵园范围内存在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南部建筑等五大主要建设结构,也就是说,曹操墓在当初是公开的建筑,没有什么“疑冢”。
看来,围扰人们千百年来的一系列疑团,随着考古发掘的最新进展正在逐渐消解,神秘的曹操墓逐渐揭开了厚重的面纱,即将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也不是没有其它困惑,比如曹操生前为自己陵园建设专门颁布的《终令》,就仍然存在疑团。
对这份《终令》颁布的时间《三国志》记载得很明确,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6月,这个时间点非常特殊。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夺取了汉中,但之后刘备率兵前来攻打,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底发动了下辩之战,汉中危险,曹操决定向汉中增援。
曹操亲率主力由邺城向长安进发,出发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7月,而《终令》颁布于这一年的6月。
这个时候曹操63岁了,在人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的汉末三国时代,曹操也算到了“烈士暮年”,或许感到自己已经老了,或许觉得汉中这一仗非同小可,所以曹操在出发前专门颁布了这道《终令》,内容如下: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曹丕应该执行曹操的这道命令,在邺县附近应该有一个庞大的陵园区,不仅埋葬着曹操本人,还有一大批文武官员埋葬在此,但结果并不是这样。
荀彧墓,一般认为在安徽省寿县,这里曾出土过荀令君的残碑;
郭嘉墓,一般认为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范湖乡城上村;
荀攸墓,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境内;
陈琳墓,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县西郊射阳湖镇赵家村;
华歆墓,山东省高唐县城东涸河镇大华村;
钟繇墓,河南省长葛县增福庙乡孟庄村;
毛玠墓,河南省许昌市东五女店镇毛王村金龟岗;
郄虑墓,河南省许昌市东张潘乡郄庄;
夏侯渊墓,河南许昌市城西河街乡贺庄北;
夏侯惇墓,河南省许昌市城西河街乡贺庄北;
张辽墓,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内,不过一般认为为衣冠冢;
徐晃墓,河南省许昌市东张潘镇城角徐村;
李典墓, 山东省巨野县昌邑乡;
典韦墓,一般认为在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
这些人都是曹操的“老部下”,大概也是曹操最想让来陪陵的人,事实上他们都葬在了别处。当然,他们有些人的身人身份不太符合曹操《终令》里所说的“公卿大臣列将”,因为有的人严格来说是“汉臣”而非魏王麾下之臣,但曹操让人扩大陵园,显然也主要是给这些“老战友”“老部下”准备的。
他们中一些人死在了曹操之前,比如典韦,限于当时的条件,可能就近安葬了,但后来条件成熟,如果想移陵也是可能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安葬在曹操的高陵的陵园区呢?这恐怕也是一个迷。
这次对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还发现,虽然高陵当初有庞大的地面建筑群,但在考古现场几乎没有发现建筑的残存,“除了南部发现一块较大的绳纹板瓦残片之外,仅在部分柱洞中发现有少量碎小的绳纹板瓦和筒瓦残片”,这说明曹操高陵原有的地面建筑被“有计划地拆除了”。
这与史书的记载相一致,《晋书》记载,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下诏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毁坏”,目的是“以从先帝俭德之志”,这次“有计划地拆除”行动其实是曹丕干的。
曹丕为什么要这么干呢?显然遵循父亲曹操的遗志并不是关键理由,如果按照曹操的遗志去办的话,高陵庞大的陵园区不仅不能拆除,还应该大大地扩建,以容纳更多曹操的“老战友”“老部下”在此安葬。
曹丕当然也不可能对父亲有大不敬举动,真的会来一场“毁陵行动”,他的举动或许与现实中的尴尬有关。
曹丕搞了个汉魏禅代,当上曹魏的皇帝,按理说他是曹魏“开国皇帝”,父亲曹操的魏武帝身份是追认的,曹操生前是汉朝的魏王,属于“汉臣”,厘清这些关系,就会发现问题。
如果以魏武帝的身份为曹操营建寿陵,邺城附近就不合适了。曹魏的国都定在了洛阳,即便要搞陪陵,也应该重新规划,重新开始。
如果以魏王的身份为曹操营建寿陵,那让文武大臣们都来陪陵就更不合适了。朝代虽然换了,但人其实还是那拨人,都去了邺城,曹丕死后谁来给他陪陵呢?
所以曹丕要压缩曹操高陵的规模,陪陵的事也没有再去执行,之后他把曹魏陵园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洛阳附近,曹丕死后葬在了洛阳附近的首阳陵,他的儿子曹叡死后葬在了洛阳附近的高平陵。
曹丕临终前颁布《终制》,对后事进行了详尽安排,也强调“因山为体,无为封树”,但陪陵的事经过高陵一折腾已变成敏感话题,他干脆就不再提了。
相关阅读: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