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15年,鲁国大臣无骇去世。无骇位居司空,是鲁国三卿之一,掌管鲁国工程建筑等等事务。公元前721年,无骇曾经带兵消灭极国,为鲁国立下战功。
历史,族名却未必一定是祖父之字。郑穆公之子公子去疾,字子良;子良之子为公孙辄,他的孙子良宵就是以良为氏;良宵之子,又称良止。这与杜预所主张相同。然而,也有以父字为氏的例子,如卫国的子叔、公孟,宋国的石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公九年》)
鲁隐公此次命氏,就更为特殊。
《左传》云:“公命以字为展氏。”杜预为之注解:“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无骇,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以《左传》原文而言,“以字为展氏”,并没有明确“展”是无骇之字还是其祖父之字。但从文义而言,“展”更可能为无骇本人之字。无骇灭极国,是鲁隐公执政前期少有的对外战功,鲁隐公当然不能不加以褒奖,以无骇之字作为其族人的氏号,显然更符合鲁隐公心迹。
所以,今人更倾向于“展”为无骇本人之字。
除了以字为“氏”的礼仪外,还有以官名和邑名为“氏”的礼仪:“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像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司城氏、士氏、中行氏等等都是以官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赵氏、魏氏等等都是以邑名为氏的例子。
然而,不管杜预的认识是否正确,他所注解的《春秋》名头实在太响,已被后人视作权威中的权威。他这一句“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也被后世视作儒家礼法经典,居然由此而催生了中国古代一少数民族的国名和族命。
两汉三国时代,鲜卑逐渐崛起,慕容氏就是其中较为强盛的一支鲜卑部落。西晋时,由于慕容鲜卑与中原汉族政权多有合作,逐渐趋向汉化。到慕容涉归之时,在保全柳城(今辽宁朝阳地区)立有大功,被西晋皇室封为鲜卑单于,迁徙至汉族聚居的辽东北部,更是加速了慕容家族的汉化进程。慕容家族之人,无不诵读儒家经典,广泛地接受了汉文化。
慕容涉归死后,他两个儿子之间却出现了裂痕。
慕容涉归的嫡子是慕容廆,虽然年幼,却因宗法制而继承了鲜卑单于之位。慕容涉归长子是吐谷(音玉)浑,不幸为庶妾所生,无法继位,所以慕容涉归生前分给他部落一千七百家。在父亲死后,慕容廆和吐谷浑两部族的马匹互斗,慕容廆因此大怒:“父亲当年将你我兄弟二人领地分开,为何你不远些放牧,却一定要让马群互斗!”慕容廆之所以发怒,心里也是对庶兄有些忌惮。吐谷浑听说后,也极为生气,答道:“马不过是畜牲,互斗是常见之事,何必迁怒于人!要想分开容易,我就要离开你万里之遥了!”于是,在西晋末吐谷浑合族从辽东迁徙到了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附近)。
吐谷浑西迁后,实力不断增强,慢慢统治了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的羌、氐部落,建立起一个国家。吐谷浑死后,儿子吐延继位,号称河南王。吐延为人,高大勇武,性格却多猜忌,羌人、胡人都十分怕他。后来,羌人酋长姜聪刺杀了吐延。吐延身负致命伤,却不肯拔出身上所中之剑,而是招来亲信纥,急忙交代后事:让纥辅佐儿子叶延,并迅速保护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起统治。在交代完毕后,吐延了无遗憾,当场就拔剑而亡!
叶延为人,孝顺好学。在读《左传》之时,他看到了杜预的“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之说,感触不已。然后,他就把祖父之名“吐谷浑”定为国名,从此“吐谷浑”也成为了叶延一族的族名。从公元313年到663年,吐谷浑横跨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等等多个朝代,成为祁连山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著名国家。
相关阅读: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