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清朝已经基本稳定了中原统治,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但是在北京紫禁城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当天千余人聚集在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外,有一些人还强行闯入了御花园,他们难道是有什么冤屈,要用这种过激的方式上达天听吗?
其实不然,这些人都是八旗兵勇,他们来此是为了求朝廷救济的,他们快活不下去了!这可和我们一般的认知不同,在电视剧里,八旗子弟可都是一群不愁吃不愁穿的公子哥,怎么会活不下去了呢?而且此时还在康熙年间,大清朝正鼎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要从清朝八旗制度说起。
八旗的生计安排
八旗是努尔哈赤建立的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既包含了满族社会生活方式,也是满族军事组织形式,所有的满人分配到八旗中,平时狩猎,战时带着马匹和兵器跟着旗主作战。八旗兵作战勇猛,满人凭借八旗兵入主中原,也是其统治中原的力量根基,所以入关之后朝廷给与了八旗兵足够的优待。
入关后八旗兵每人能分得土地30亩,而且都是京畿周边肥沃土地,每人会分得两间房,房子都位于北京内城,驻守地方的八旗也会在省会城市最豪华地段分得相应的房子,同时八旗兵还能领取俸银,此时的八旗兵的生活过得是相当富裕的。
八旗兵为什么会活不下去
设想是美好的,现实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
首先,清朝入关之初,面对着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还有南明抵抗势力,八旗兵作战较为频繁。在八旗制度中,作战所需的马匹、弓箭等需要八旗兵自己配置,根据顺治一朝的规定,出征时每人需要备4匹马,再加上其他必备物资,需要耗费最少50两银子,这已经相当于八旗兵2年多的兵饷,而且作战有损耗后自己还要负责补充、维修等等。每次出征之前,总有一堆八旗兵没有钱准备军用物资,只能将朝廷分给自己的土地或者房子卖掉,根据乾隆朝记载“旗地之典于民者,已十之五六”,朝廷分配给旗人的土地已经有五六成被卖掉了。
其次,八旗兵外出打仗,没有时间照料自己的土地导致荒废,朝廷确认土地荒废后会回收。当然八旗兵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也是有家庭的,但是满人在关外以狩猎为生,根本不会耕田,聪明一点的会把田地出租给农民,蠢笨一点的只能任由田地荒废后被朝廷收回,然后全家指望着旗兵的军饷过日子。
第三,随着战事平定,社会稳定发展,出现了人口大爆发,旗人的数量也是大幅增加,根据乾隆朝记载“当顺治初年到京之一人,此时几成一族”。但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并没有增加,田产、房产还是当初那么多,家族中只有当旗兵的才能领到军饷,而朝廷管控八旗兵数量,所以就出现了“以一分之产而养数倍之人”,整个家族指望着入关时分得的田产和房产,以及家族中旗兵的粮饷度日,生活怎能不困苦。
所以混得非常不好的旗人们就出现了活不下去的情况,就出现了开篇闯紫禁城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问题呢,追根究底还是清政府针对八旗设定的基本国策,这里面有一项最重要的“八旗禁锢”政策。
是什么导致了八旗兵的困境
何谓禁锢政策?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禁止旗人自谋生计,不仅仅是旗兵不事生产,而且余丁(没有成为旗兵的旗人)也不能从事生产。意思就是如果某天旗人活不下去了,要外出打工或者做点手工艺品去贩卖等等都是不允许的,只能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嘉庆年间,为了解决旗人生活困苦的问题,曾有大臣上书建议允许旗人开展手工业等生产活动,被嘉庆帝当庭驳回,“若如该御史所奏,八旗男妇皆以纺织为务,则骑射将置之不讲!”嘉庆帝的意思很明确,如果八旗人都去做手工业了,弓马骑射就荒废了,谁来保卫大清朝?也正是因为八旗是清朝之根本,清政府曾设立红线“我朝发祥以来,列圣垂训,八旗兵丁均以弓箭为生,必须永远遵行”。
第二个方面就是限制旗人的活动区域,清政府规定“凡旗下人远离本佐领居住者,人口财物没入官”,具体规定京旗(驻防北京的八旗)不准擅自离城40里,其他区域驻防八旗不准立驻防地20里,否则被称为“逃旗”,一旦被抓到,会被重办。这种情况下,旗人的生计就会变得更加紧迫。
清政府如何改善八旗兵困境
八旗是清朝根本,朝廷不会对此视而不见,皇帝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这个问题。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钱,皇帝赏赐,根据记载,康熙两次一共赏赐了白银将近1200万两,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数字了,而且从康熙朝开始宗人府增加了救济旗人的职能,不过更多局限在宗室之内。雍正朝也有多次封赏,但是这不是长远之计,只能解燃眉之急。为此清政府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首先朝廷花钱把原本属于旗人的田地重新赎回来分配给旗人,而且规定不允许再卖,也不允许别人买,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了清朝后期这些旗地还是被用各种手段转卖,另外皇帝可能没有想到,八旗子弟习惯了朝廷供养,即使给他们田地,他们也不会去耕种,只会更加地游手好闲。
其次就是整理旗务,主要是清点人数,一来确认到底有多少旗人、旗兵,防止出现领空饷的情况,另外就是针对汉八旗中一些老弱病残、无法当兵者允许出旗为民,可以自谋生路,同时减轻朝廷负担。
第三就是实行养育兵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把旗人之中原本无法享受军饷的余丁转变成预备役部队,平时操练,朝廷发放一定的饷银,增多经济来源。到了清朝末年,还开放旗人可以自谋生路,但是为时已晚,绝大部分旗人已经堕落,就算允许他们自谋生路,他们也无法找到合适的生计。
结论
清朝针对八旗兵设定的“不用生产、不能生产”的国策限制了八旗的经济来源,虽然清政府想尽了一切办法来缓解八旗的生计,但是都是治标不治本,乾隆朝之后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外族入侵,国库已经没有银子来给旗人改善生活了,再加上吏治逐渐腐败,军饷也多为克扣,八旗兵的生存更为艰难。就算如此,八旗子弟们还是逐渐养成了纨绔子弟作风,朝廷不让他们生产,他们便整日游手好闲,一步步败光祖产,这也成为清朝晚期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清朝一共多少年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