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驾崩后,年幼的姬诵继承了王位,在这王朝刚刚初建,众多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对于这样一位少年天子来说可谓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幸好武王临终前的安排比较得当,在朝中安排了周公、召公辅佐,在外又有众多姬姓宗亲及灭商功臣的拱卫,让成王这个王位安稳了许多。然而一个大事件的发生让如此稳固体系也产生了裂痕,西周王朝迎来了立朝以来第一次大考验。
成王与辅佐他的周公
这个大事件各位应该都不陌生,正是发生在成王刚继位时的“三监之乱”,历史上还称其为“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并且,一看到“三监”、“管蔡”这些称呼,大家没准还能想起笔者之前多次特意留下的伏笔,今天就是要把这层面纱揭开,看看这场叛乱究竟怎么回事。
在说这场叛乱之前,咱们还要先搞清楚一个概念,这就是何为“三监”。说起“三监”,历史上为此一直争论不休,主要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武庚和霍叔处哪个才是三监。到底史书中是如何记载的,学者们又是怎么争论的呢?笔者这就给大家说明一下。
网上很有意趣的“三监之乱”图
首先来看看不支持武庚为三监的史籍:《尚书大传·卷三》提到:“管叔、蔡叔监禄父,武王死……禄父及三监叛”,虽然这里没有提到第三监是谁,但可以看出禄父并非三监之一(禄父即是武庚)。《逸周书·作雒》更是明确写到:“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这里把霍叔列入了三监而非武庚。《帝王世纪》记到:“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这里不但把管、蔡、霍列为三监,还把他们所居位置一一说明了,看上去十分可信。
咱们再看看支持武庚为三监的史籍:《汉书·地理志》中提到:“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临殷民,谓之三监”,可见班固认为三监中并没有霍叔,而是武庚在其列。还有《尚书注疏·卷十二》写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三监:管、蔡、商,淮夷:徐、奄之属,皆叛周”,可见同样是解读《尚书》,孔安国却认为三监其中就包括商的后裔武庚。
《尚书注疏》中所认为的三监
另外,除了上面双方各执一词以外,太史公在《史记》中还发表了自己特有的一种看法。这就是他认为武王并没有设置什么所谓的“三监”,只是安排管叔和蔡叔在武庚身边一起管理殷地之民而已,原文为“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可见一个“相”字,连监视的意思都没有了。
就这三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三监”的设置还是有的,并且在下认为三监包括管叔、蔡叔和武庚。但在下并不完全同意《汉书》等说法,认为“三监”是来监视殷地之民的,笔者认为“三监”是以一种2+1的模式存在的。武庚之监,是监管殷都故地百姓,起到安抚的作用;而管、蔡的监,才是监视武庚,并协助安抚、管理殷都之民。所以,司马公才会有管、蔡相禄父之说,因为二人确实有辅助武庚的任务在里面。
至于笔者为何不认为霍叔处也是三监,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很多不认为武庚为三监的史籍中,也没有明确认可霍叔即是第三监(如前面提到的《尚书大传》)。第二,霍叔的封地比较确定是在山西的霍州,不仅与史书记载的殷商故地以北的邶地方位不同,且离殷都的距离与管、蔡相比要远很多,根本起不到监视的作用。第三,相比较管、蔡这两个明确的“三监”以外,霍叔的处罚实在太轻了。如果霍叔同为“三监”,即使没直接起兵反叛,只要是不明确站在朝廷一方抵抗叛军,就这连带责任和监管不力也够他消受的了,怎么可能既不被迁离原封地,又能在三年后恢复身份呢?
霍叔处像
依在下认为,霍叔很可能并不是“三监”,所以管蔡也好、武庚也好的叛乱与他没有直接关系。而他所犯的就是传播流言,以及在叛军与朝廷对抗时,没有出兵支持朝廷,甚至故意让叛军路过自己封地而不予阻拦的罪过。因此,霍叔由于立场不坚定,导致罪魁祸首被施以重型之后,他也被小小的惩罚了一下。也很可能正是因为霍叔在“三监之乱”后同时被处罚,才被众多学者将其归入了“三监”之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三监之乱”的参与者就是身为“三监”的管叔、蔡叔和武庚,而发起者正是家中排行老三的管叔。因为在武王过世后,管叔在众多兄弟中年纪最长,却没有被武王托孤,相反是四弟姬旦成为朝中的一把手,甚至替成王摄政。这嫉妒之心逐渐转变为愤怒之火,于是伙同蔡叔、武庚合谋反叛。蔡叔支持管叔是因为也不愿周公一手遮天,他也想掌权。而武庚支持管叔就甭说了,商人想借机恢复自己的政权是必然的。
管叔鲜像
经过三方商议之后,管叔、蔡叔去散播流言,引发姬姓宗族对周公的不满,而武庚则策动殷商旧势力徐、奄等诸夷加入了反叛大军。一场轰轰烈烈的叛乱即将开始了,管叔、蔡叔由于权力欲和嫉妒心,辜负了武王让他们监视殷商旧势力的信任,反而与殷人一块闹起事来,真是可悲可叹。既然,三监一方已经发难了,作为代表朝廷的周公又将如何应对呢?今天先到这里,咱们下次再叙。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