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文成公主是伟大的,她不远千里远嫁吐蕃的松赞干布,是为了唐朝的政治利益和国泰民安,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大唐的民族团结事业,为大唐的政治稳定付出了美好的青春年华。
松赞干布是谁?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创始人,现在西藏地区的主要地区都是吐蕃的势力范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有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吐蕃建立之后就开始对外扩张。统治者对内部分散的小股势力开始整合,从游牧开始向定居的方式过渡,经济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国力慢慢壮大。
吐蕃和突厥这些游牧民族的区别在于,游牧民族是单一放牧,吐蕃是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和内地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吐蕃国力昌盛,跟大唐有的一拼,李世民取得天下后,出兵平定突厥,大唐疆域向西扩展,跟吐蕃开始来往,民间的来往也开始增多。松赞干布所有的君王一样对女色非常偏爱,吐蕃的女人看腻了,可是还没有见过大唐有品位的女人。同时,这松赞干布很有虚荣心,看到大唐那么繁荣强大就想跟大唐攀亲。李世民虽然政治上跟吐蕃来往,建立友好关系,那是外交需要,是地缘政治的考量。但一说到和亲,李世民还真没有考虑,一时也接受不了,还觉得没法给家人们交差,于是就一口回绝。
李世民掌权第八年,松赞干布就专门派人去向李世民提出像跟大唐结亲。
李世民是个搞阴谋诡计的高手,自己不想答应,还不想在松赞干布那里落不是,狡猾的李世民寻思着找个借口,因为当时恰好吐谷浑王诺曷钵也来唐朝访问了,李世民就让人家背锅,就告诉松赞干布的使者说,不是大唐不愿意跟你们接亲,而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李世民这一招真损,松赞干布的使者一回去,松赞干布就怒不可遏,心说人家大唐嫁闺女跟你吐谷浑王有什么关系,君子成人之美,你为什么从中作梗,不是找抽吗?
唐贞观12年,松赞干布咽不下这口气,跟吐谷浑开战。
吐谷浑王这边一头雾水,心说无缘无故的吐蕃就跟我开战,正寻思呢,松赞干布的大兵就来了。直到两国打个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才知道是李世民在里头捣鬼。松赞干布的气不打一处来,把矛头对准了大唐。当时大唐一统天下,国力兴盛,松赞干布当然占不到太大便宜,立马鸣金收兵。
但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达到。松赞干布虽然兵败大唐了,但想娶大唐公主的心思却越来越强烈。松赞干布整天被这个念头折磨的寝食难安,食不甘味,于是再次向李世民求亲。
李世民一想这小子怪执着,心里就犯了难。长孙无忌见李世民愁眉不展就问何故,李世民就如实相告。长孙无忌说圣上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下嫁松赞干布,就不会来个李代桃僵,给他掉包吗?这女人脸上又没写字,松赞干布怎么知道真假公主呢。李世民心说,爱卿你说的也是,我被松赞干布这小子弄糊涂了,这么好的计策咋就没有想起来呢?
于是李世民答应了松赞干布,就命令长孙无忌从皇族远亲里头找了个15岁的女子带到后宫,下诏书赐为文成公主,然后包装一番。
贞观15年,松赞干布终于如愿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的父亲也一同前往见了女婿,松赞干布如愿以偿,龙颜大悦,婚礼办的非常排场。
文成公主虽然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但在吐蕃还是很得宠,不仅被封为王后,还专门有自己的行宫。那日子过的比大唐体面风光多了。
松赞干布如愿迎娶到了大唐的公主,心中自然非常得意。和李家成了亲戚,对自己的岳父大人也非常友好,和中原的关系自然也非常亲密,不再那么紧张。两国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促进了两地的繁荣发展。
历史上记载,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是非常亲昵,尊重她的习俗,还学习中原礼节,穿戴也向中原看齐,尽量讨这个大唐女人欢心。
文成公主在吐蕃度过了40年,55岁那年患病在吐蕃去世,吐蕃王朝给她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礼,大唐这边也专门派人去进行吊祭。
表面看来文成公主的一生风风光光,享尽奢华,一定是非常幸福。其实人们关注的往往是这件事的历史意义,很少有人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首先,政治联姻比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还要糟糕,毫无人性。剥夺了一个女子对自己终身大事的选择权利,在程序上不合法,也不近人情。
其次,让一个15、6岁的女孩远离家乡到异域他乡。语言不同,风俗不同,文字不同。和一个没有办法沟通的男人,比自己大了许多的男人朝夕相处,想想都非常可怕,而且是要过一辈子。
另外,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之前已经娶了尼婆罗的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能否与大唐出身匹配,是否堂堂正妻,一直成疑。
最后,文成公主没有生下松赞干布的子女,松赞干布死后,她孤身一人,生活不会太开心,几乎也是定论。
那些说文成公主幸福的人,是没有设身处地,如果换成是自己的亲人远嫁吐蕃,你还会这样说吗?
再说,松赞干布33岁就去世,那时候文成公主才25岁,只和他在一起生活了十年,此后的三十年独守空房,远在他国异乡,直到老去。文成公主在万里之遥,怎能不思念亲人,不思念故乡,可她也只能梦回亲人身边,直到死去也没有能再踏上故土。
文成公主的真实晚年生活在史书上是不会看到的。而我们也无从得知她到底有没有装疯卖傻。
但如果从人伦常情上来说,你能说文成公主幸福吗?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