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与建文帝一起“下落不明”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它就是建文帝当时仅有七岁的太子朱文奎!其实他也随建文帝一起来到了宁远,最终葬在了今宁远县湾井镇大屋地后山的善庆庵。而清晚期的宁远县令在写碑文时,则把这位太子误为明朝朱三太子。
首先,我们可以在新田县龙池寺的《缘化袈裟记》碑上,见在建文帝朱允炆当和尚以后二个儿子的名字祖文和祖玄。其中,祖文就是长子朱文奎,而祖玄便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明史》对太子朱文奎的失踪是明确记录,而对次子朱文圭的记录则是说被关了起来,到54时时放出来,不到一年就死了。这一说法,暂不去评价。我们依碑文说事说史。
《缘化袈裟记》底部撰碑和立碑前三人碑记得贴图
在《缘化袈裟记》碑上,我们看到前三位立碑人和撰碑人是:“本邑小行德祖梅、祖文、祖玄”。“本邑小行德祖梅”便是智眉即梅。这个梅是谁呢?我们不去推论,也不去猜想,直接让洞心村的人来说他的身份。一块叫《万明灯》的碑上,直接称智眉即梅为“应文”,见下方碑刻贴图。
《万明灯》说梅是应文,还是国君
龙池寺《万明灯》碑,明确写道:“自佛祖之光于邑,国也由是京畿。各靖难於婛,以崇九我佛祖焉。僧等命寺龙池,难曰应门。文岂非先师?□□□□因靖难於邑,长明之灯影煌王廷,澹万马之师靖难祖师……“这记录很明晰,从自佛祖光临到我们县,国家的京城也就算迁到了这里,我们这里也就成了京郊地区。最为重要的记录是在”难曰应门,文岂非先师……“,这里直接指他就是应文。应文是谁啊?你去看看《明史》,看看《明史纪事本末》等史籍,就是指建文帝。也就是说,梅是建文帝在当时的宁远人来说,都是清楚的。梅是建文帝,那么祖文和祖玄是谁呢?
副标题“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请注意,这里是“等师亡代立”,即多个禅师不继承王位,而来当和尚。又由于在祖玄后的各位僧人前面都标注了“师叔僧、师弟”等称谓,唯独“祖文、祖玄”后面没有标注,这就说明祖文祖玄是此碑的撰碑人,也是梅的儿子。其中正文中还有“幼随侍师祖抚长”。这就充分说明,祖文祖玄是梅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一个是王,所以用“等师亡代立”。因此,祖文便是建文帝的太子朱文奎。
其实,梅并未真真实实住在龙池寺,而是有人替他在龙池出家。《缘化袈裟记》中写道:“主剃本清为备燕师”,意思是:我们的主子(指师祖梅)剃渡本清为僧替代师祖在龙池寺,以防备燕王的追杀。梅实际去了大观堡,住在梅木塘。而其长子则被安排在龙形堡,又称太子堡或默宗太子堡,这个默宗太子,便是龙池寺来的祖文。后来,建文帝去云游四海,默宗太子则被下灌的李仕昌请了下灌辖地今大屋地一带(称大源小源),然后在这里重建了善庆庵,年老过世后便葬在了善庆庵山下,其碑文,我们还找出了一节。
善庆庵遗址挖掘《默宗太子》碑现场
清代宁远知县写的《默宗太子》碑
(崇)祯第三子默(宗)
从上面三断碑我们可以发现,这位默宗太子被清朝的宁远知县误认为是崇祯的第三子。为啥会说是被误认为呢?因为,我们发现,捐舍给默宗太子建善庆庵的人是下灌李仕昌,而李仕昌在县志中也被误为明末人。而在下灌族谱中,则写得很清楚,李仕昌是明初人,是救建文帝的下灌人李闻举的亲侄子。在善庆庵的碑上,我们也发现了李仕昌的捐地姓名。这充分说明,默宗太子是明初建文帝太子朱文奎。
在善庆庵发现的李仕昌捐地捐款的名单碑,而且是第一个
下灌不仅有建文帝落水的传说,而且还有李闻举救建文帝的李闻举亲书传记。其文曰:“我伯祖闻举公……生于元明改革之际,长洪武定鼎之日,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也。上(此处‘上’指明太祖朱元璋)见我祖锦绣中藏英华,外著如光风霁月,特赐乡举仕进。建文四年,职兼膳夫(注:膳夫为官名,食官之长,掌王之食膳))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适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述其颠末……”民国时期,下灌六修族谱时,李馥又将此内容进行改写,其文写道:“建文帝以公(李闻举)诚孝,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
闻举公序传
闻举公传
综合下灌两篇关于李闻举的文章,完全可以确定,李闻举在建文四年之后,”垂绅搢笏,立朝数年“所服务的朝廷是建文的流亡朝廷,因为他们称永乐政权为”篡立“(即篡位,”立“通位”),建文帝还亲自跟他讲话表扬李闻举。这此谱录史料,也印证了建文帝有流亡朝廷,而且持续了好几年。这证据好就好在最先是李文举的原创!
据此,可以确定,葬在宁远县湾井镇大屋地的默宗太子,便是建文帝太子朱文奎。那建文帝的二儿子朱文奎即龙池寺的祖玄究竟去了哪里呢?我们下篇再叙,敬请期待!记得关注“梅语飘湘”头条号哦!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