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讲,造极于赵宋之世。”在中国历史中,宋朝亦是一个完全不逊色于唐朝的时代。无论是在文学艺术或是科技经济方面都是高度繁荣,在当时世界上也不遑多让。国力强大的同时,也使宋朝在对外交流这方面十分重视发展,这一时期也成为了历史上中国对外贸易交流的繁荣时期。
宋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其对外交流贸易日渐兴盛,除了周边诸藩国,还扩大至海外各国。交易规模十分巨大,其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在对外贸易中,避免不了的是交易当中的货币交换,这也致使宋朝钱币不断外流。在这一繁荣外贸时期,这些外流的宋朝货币也在这些与宋朝有贸易交流的国家和地区掀起一阵货币新浪潮,铜钱则也作为宋朝的主要基础货币在贸易的过程中走向世界。
一、宋代铜钱走向世界之路
1、“对外贸易之路”
丝绸之路一直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西北地区有条陆上丝绸之路,主要可前往西亚、中亚地区。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而这条贸易通道,秦汉时便已出现了,直到唐朝的中后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才被朝廷重用。
而宋朝则也延续了唐朝的这一重视,将海上丝绸之路继续作为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尤其是在宋朝时期的北方存在游牧民族政权威胁、陆路安全及路程等问题,海外贸易也逐渐成为宋朝外贸的一个重心。海上丝绸之路前往的大体包括了东南亚各国及中东地区,甚至还有到了中东,再转运至非洲、欧洲。
此外,宋朝的造船业也给海上贸易提供了条件。造船厂数量之多,生产船只数量之庞大,在《宋史》中对此也有记载:“诸州岁造运船三千二百三十七艘。”造船技术的进步使宋朝的船只不仅载量可大至万石以上,性能也十分优良,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这些都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宋朝的对外贸易事业。附近周边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等也有陆路与海路通道与之交流贸易。
2、铜钱之泻
丝绸之路为宋朝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蒸蒸日上,而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货币也就是各国都会承认的硬通货的需求自然也不会少,这就导致交易的各国货币进入了庞大的国际市场中。宋朝则是以铜钱为主要基础货币在贸易的过程中逐渐外流,然而硬通货的外流令朝廷日渐担忧国库的不足,禁止铜钱外流政策不停更新并颁布。早就有宋太祖在建国初便颁布相关禁令,而后的淳化、庆历等时期同样是屡次对铜钱外流一禁再禁。甚至在绍兴年间规定若铜钱外流有五贯就会被处死。
然而铜钱外流一事势不可挡,《宋史》中有言:“金银铜铁,海舶飞运,所失良多,而铜钱之泻尤甚。”其中除却朝廷官府以“回赐”等方式赠予外国,还有走私等手段。大部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各个港口外流,也不乏有通过陆路从边关一带向北及西北等地流入那些游牧民族政权手上。在考古发掘资料中便有关于在外国曾掘出不少的中国钱币,且这些钱币多为宋代铜钱,近的有日本韩国、远的就非洲等地都有发现宋朝铜币,由此也印证了宋朝铜币随着各个贸易通道外流范围之广。
3、国际上的“钱名远扬”
北宋大臣张方平在《论钱禁铜法事》中言:“缗钱原为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宋朝铜钱作为硬通货被大量外流,除了本身贸易对硬通货的需求,宋朝铜钱被各国所青睐也是源于宋代铜钱的铸造之精美、用料严格统一,且价值波动不大、十分平稳,因而在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后便被各国所接受。其中不乏一些国家对铜钱极其喜爱,如日本,他们甚至来宋朝贸易,其目的只是为了将宋朝铜钱运回自己国内。南宋大臣包恢就在其撰写的《敝帚稿略》中言:“倭所酷好者铜钱而止。”
对于铜钱外流,其主要也是宋朝外贸的兴盛,不仅是对外输出瓷器、茶叶等,宋朝对于国外如东南亚地区的香料、珍珠、玛瑙等特产的需求量也是十分庞大的。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些特产所属国家也会指望宋朝的贸易来带动他们自己国家的商品经济,从而也会大量向外输出。在这过程中,货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不断增加,他们本地的货币却因粗糙而不大被国际市场承认,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会为了经济对宋朝的铜币更加渴求、希望将其引进。这些都使得宋朝铜钱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且认可其流通性。
二、“国际化”背后的弄巧成拙
1、铜币与国际货币体系的“交锋”
大量的宋朝铜钱外流并受各国喜爱,不仅是在于对外贸易时将其作为支付的工具,甚至还有许多国家将宋朝铜钱作为本国的货币,有的作为主要货币、有的作为辅助货币,将本来自外国的货币融入进了本国的货币体系中。南宋诗人范成大就在其使金日记《揽辔录》中载道:“虏本无钱……余悉用中国旧钱。”除了金,还有西夏、辽,甚至高丽、日本也都出现宋朝铜钱成为其国内主要货币的情况。
此外,宋朝铜钱作为国际流通的硬通货,也使其成为部分国家的外汇储备,有考古资料曾记载过,日本、越南等国都有中国古钱币的窖藏地点,多的如日本高达几百万枚。“两蕃,南海,岁来贸易,有去无还。”此乃《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言,可见铜钱在国际上的地位,虽然它并不是价值多高的硬通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强大宋朝背景加持下,宋朝铜钱已经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2、宋代 的“钱荒”
宋朝铜钱外流在国际上,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如填补了一些国家的市场货币流通空白、疏通了一些国家的因货币而产生的市场阻塞、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等等。但是,对于看起来十分强大的宋朝,却并不是件好事。大量铜币外流对于当时处于商品经济发展高峰期的宋朝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幸的。
发达的国内经济本身也是需要大量的货币维持市场的运转,而国内的铜矿并不足以支持国内外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即使宋朝一直都维持十分高产量的铜钱铸造,在宋元丰年间铜产量就曾达到了一千四百多万斤,然而却始终避免不了国内钱币不足而日剧加重本身便有的“钱荒”现象。不断地出现了“铜钱,民间难得”这样类似的言论,这也反映出在宋朝内部“钱荒”情况之严重。
3、朝廷的“眼皮子浅”
货币国际化这种情况其实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所渴望的,就如现代社会一直都有在促进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国际话语权、国际铸币税等等这些都是能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带来更多的利益。然而宋朝却不仅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利益好处,反而国内还使“钱荒”现象更为严重,这到底是宋朝政府的眼界不够深远。在“钱荒”问题发生后,政府也有出铁钱与纸币来弥补这一问题,然而本身比铜钱价值更低的货币以及错误的货币政策,都使这铁钱与纸币对于这日剧严重的铜钱不足无能为力。货币问题便一直困扰着朝廷,且抑制了宋朝的经济发展。
例如纸币这样的货币政策,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个明智的决定。然而好头是开了,却烂尾了。纸币发行的不规范、发行准备金的不充分,没有一个严格制度来支持纸币的发行从而无法保障纸币的购买力,使其不被大众接受,成为新的“信用货币”。这种没有站在更高的格局上来看待这铜钱“国际化”问题,使宋朝失去了一个稳定扎根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机会。不仅如此还让国内货币问题“雪上加霜”,这便是统治者治下不足,哪怕手拿一副好牌也无法获胜赢钱。
三、总结
对外贸易,使宋朝不仅与周边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输出至遥远的非洲、欧洲等地。宋朝铜钱的“国际化”也是其中的一个体现,虽然宋朝的铜钱外流并不是一个官方行为,但到底扛不住供不应求的市场,让不少人为了巨大的利益冒走私的风险。
而宋朝铜钱“国际化”这一机遇也并没有被朝廷重视且抓住,这是没有对货币本身的职能价值有一个清楚且到位的认知,也是统治者的目光短浅、下属的能力不足,多方面导致的。因而在国家统治层面上,需要的是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及大量视野开阔的人才,正确的精神、态度及努力才能在机遇到来时不会手足无措,而是成功抓住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