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刘裕要称帝必然会回到江东称帝,不会在新获得的土地上称帝,再加上亲信刘穆之去世,他怕朝廷里出乱子,于是赶紧班师回朝。那派谁镇守关中呢,他选择了他的儿子刘义真,留下王镇恶、沈田子等几员大将辅佐,但是将领之间不和睦、有矛盾,这是有意为之,为了让将领们互相牵制。
但是刘裕走后,将领之间的矛盾爆发,沈田子杀害王镇恶,刘义真年轻人啊毕竟是太年轻了再加上处理不当,引起手下不满,人心离散,知识水平又不够,完全是乱指挥,最后没打过赫连勃勃,丢失关中。如果刘裕不想当皇帝,安心做个臣子,就不会离开关中这么早,关中很有可能不会丢。
刘裕称帝导致关中丢失,首先谈内因,刘裕因亲信刘穆之病亡,担心朝廷无得力亲信坐镇而发生变故,所以留下一批人镇守关中,而自己回朝控制局势,然而他的这批留守班子却以一个十二岁的孺子为首,加之诸将不和,结果显而易见。今天看来,无疑是非常愚蠢的决策。若是刘裕没有称帝之心,而志在作祖逖、岳飞等专注恢复的忠臣,他就不该离开局势混乱的关中。
因为哪怕朝中有人夺权,他在外掌握大军,也未必会为人所知,只是可能会失去朝中执政的地位,然而这对于有志称帝的刘裕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关中的丢失,刘裕因为自己的野心无疑要负很大责任。 其次谈外因,自晋朝南渡以后,北方已被胡族政权统治近一百年,对于非汉族人来说,若是让南朝恢复在关中的统治,那自己的生存空间将重新回到百年之前的状态,即退回荒凉的大山或草原。
他们作惯了统治阶级,怎么会甘心重回老家过苦日子?当然要奋死一搏,而在蛮族政权统治之下的汉族人,其实也不是一心支持南朝,尤其是关陇地方的强宗大族,他们也岂肯甘心听建康朝廷的话?刘裕灭掉后秦,若能长期经略,尚可笼络住这些地方势力,但他一旦回朝,就意味着没有把关中视为核心领土。
比起遥远的建康,在威胁和利诱之下,关陇地方势力显然更愿意投靠邻近的魏国。在民族未融合、豪强主宰地方的大局之下,分裂因子没有被消除。对于刘裕丢失关中这一事件来说,外因才是根本原因。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刘裕若留守关中,在拓跋魏国进入强盛期之前,关中都会是南朝的领土,而不至于被赫连勃勃之流轻易拿下。刘裕北伐的最大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积攒威势,统合武装力量,使自己有大功于天下,从而在称帝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刘裕称帝则再无此需求。
而且南朝的基本盘都在江南,刘裕称帝后最大的需求毫无疑问就是稳住江南,作重心一定是在维稳江南。在刘裕心中关中不仅比不得荆州,甚至比不得川蜀关中,他称不了帝王,关中之民并不信任刘裕。而且粮草军械都在南地。不回去那边闹腾出什么事情来,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本来南边大族就看不起他的。其实北伐成功确实能够增加称帝的资本,但是风险太大,且不是必要条件。不管怎么说,刘裕是东晋南渡以来北伐最成功的一位,他的武功在当时无敌于天下。假如刘裕活的时间足够长,在改朝换代之后再次北伐进而统一了北方,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说刘裕称帝导致关中丢失。
相关阅读:
|
|
|
|
文章标签:
热门标签: 男子怀孕 李维嘉为什么突然暴瘦 黄子韬解约 百年前报纸 文昌帝君是东华帝君吗 甲午中日战争 四大文明古国 三皇五帝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