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呢?历来答案是众说纷纭的,但无论如何诸葛亮是一定会被排除的,鲁迅先生就很不客气地指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近乎妖道”。
一个谋士,他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故而他一定有着和所有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与得失计较,诸葛亮那般理想化的人物是根本不存在的。若是一定要评出一个“三国第一谋士”,我想这个人非贾诩莫属了,他一生“谋己、谋人、谋天下”,可谓是将此三者在三国中做到极致的人物。
智谋超群如郭嘉、庞统等,虽名满天下而英年早逝;陆逊、陈宫之流,谋己谋人却不能谋得天下,唯有贾诩三者并举,有“毒士”的声名。
贾诩的一生,做了七件非常高明的大事,三国第一谋士的名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泛泛之谈。
祖籍凉州的贾诩少年时曾经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叛贼,这帮叛贼是边疆的少数民族氐人,贾诩见到大事不妙便开始以当时的太尉段颎吓唬他们。
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只要你们放了我,日后我必定重金回报。”这帮歹人听闻段颎(东汉名将)的威名,于是便将贾诩放了回去,而其他的同行者都不幸遇难。
少年贾诩在当时并不出名,只有凉州名士阎忠认为他不同凡响,说他有张良、陈平般的计谋。贾诩一生辗转侍奉了董卓、李傕、张绣、曹操等人,自董卓而起,至曹魏而止,一生行迹可以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效忠董卓之时他便为董卓出谋划策,董卓死后又谋划了“反攻长安”的计策,在张绣营中他两次解救张绣,到了曹营他又为曹操谋划了“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官渡之战,是贾诩极力主张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贾诩又劝曹操不宜兴师动众,曹操不听,果然大败;曹植、曹丕二人的夺嫡之争,贾诩一言说动曹操,曹丕由此成为继承人。
贾诩者,真乃三国第一谋士者也!
李傕郭汜乱长安,二弃暗主投张绣
贾诩崭露头角的时刻是向李傕、郭汜二人献计反攻长安,凉州系势力内部的斗争从此便开始了,汉献帝得以在不断攻伐的局势下成功逃脱。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等人密谋之后杀死了董卓,董卓一系的势力就此垮台,原本效力董卓的贾诩便向李郭二人建议反攻长安。司徒王允首当其冲,凉州系的势力包括贾诩在内保全了性命,李郭二人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把持朝政之路,这便是贾诩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贾诩鼓动“李郭之乱”历来被认为是负面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其实这正是他的高明所在。
贾诩身为董卓的部下,他若不鼓动凉州系势力先行一步,恐怕很快就会有性命之忧。汉室江山早已名存实亡,汉献帝也不过是傀儡般的存在,贾诩早就看透了司徒王允这般的腐儒没有作为。贾诩在当时军阀混战的情形下,一直想走的是“挟天子”的路线,他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使得汉朝重新统一,而不是一味地像王允等人一样固守社稷。
贾诩在随后不久便发觉李郭二人相当平庸,于是他立即背弃了这二人,前往华阴投靠段煨,但段煨器量狭小且才华平庸,贾诩根本就瞧不上他,而贾诩明白李郭二人必定会遭到攻伐,为此他转身就投靠了相当安全的张绣阵营,他和他的家人在张绣的帐下得到了保全。
无论是“李郭之乱”还是投靠张绣,贾诩作为一个谋士首先想到的都是自保,在“自谋”方面他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也是他“毒士”名号的主要来源吧!
两保张绣逃生死,一投阿瞒挟天子
贾诩在张绣帐下效力了相当长的时间,贾诩开始了他的“谋人”之路。公元197年,贾诩劝说张绣在宛城屯兵并且与荆州刘表联合,以此来对抗虎视眈眈的曹操。一年之后,曹操南征张绣并包围了穰城,但就在此时袁绍趁着曹操外出便开始攻击他的大本营许都,曹操等人急急忙忙撤兵回城救援。
张绣在这种情况下便要追击,他不顾贾诩的反对便与刘表夹击曹军,不久之后果然大败于曹兵。
不久之后,贾诩又劝说张绣赶快追击,张绣这次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可以说贾诩在此次战斗中充分表现了他判断形势的才能,而张绣本人从此以后更加佩服他。在此之前,张绣便在宛城杀死了曹操的大将典韦以及长子曹昂,这背后正是贾诩的计谋。
按照一般的道理,曹操应该对张绣恨之入骨,张绣此生再也不能与曹操有任何亲近的行为。然而贾诩的高明之处便在于此,他在不久之后又劝张绣投靠曹操。
贾诩的计策保全了张绣,张绣在曹操的阵营中得到了重视,官渡之战以后他被封为了破羌将军。贾诩数次使得张绣逃脱生死,尤其是在张绣杀死了曹操的大将与爱子之后,依然能够使得张绣投靠曹营,他的计谋不可谓不高明。
贾诩作为张绣的部下,在“自谋”之后理应“谋人”,他正是看准了曹操的胸怀与气魄,才敢以近乎疯狂的方式保全张绣。如此高强的谋士,自然引起了曹操的注意,因此张绣投曹之后,曹操立刻将贾诩归入自己帐下,贾诩成为了曹操的谋士,开始了他为曹操策划“挟天子以令不臣”的“谋天下”之路。
官渡赤壁显才能,曹丕曹植现忠心
贾诩为何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因为他在“自谋”、“谋人”、“谋天下”三个方面都可圈可点。
他策反凉州投靠张绣以自保,两次保全张绣以“谋人”,跟随了曹操之后的贾诩真正开始了他的“谋天下”之路。“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这不仅在于此次战争以少胜多,更重要的是此次战役是曹操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如果说官渡之战在于郭嘉,那么官渡之胜则在于贾诩。
正是贾诩让张绣投靠曹操,使得曹操少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帮手,曹操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一直想拉拢张绣,但贾诩以上帝般的视角选中了曹操,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假设张绣投靠了袁绍,那纵使郭嘉等人再有奇策也于事无补。官渡之战中,曹操粮草将尽时,贾诩道: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直击曹操不能取胜的要害,劝导曹操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
贾诩为何将身家性命押在了曹操身上呢?原因很简单:他认定了曹操才是“谋天下”之人。官渡之战为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贾诩更是为曹操制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从此以后曹魏的力量开始真正崛起。
贾诩曾劝说曹操不要发动赤壁之战,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但得意志满的曹操不听从他的建议,结果大败而归。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充分显示了贾诩对大环境的把握,他总是能够在战略上给予对方的战术以降维打击,这才是他一直被后人崇拜的原因。
历史上开启上帝视角的谋士不多,除了汉初的张良外,贾诩可以算得上是一位。
贾诩所做的第七件事尤为重要:一番话平息了曹植与曹丕之间的争斗,使得曹操确立了长子曹丕为继承人。
当曹操问他立谁位继承人时,贾诩并未直说,而是例出了袁绍和刘表的例子,两人的失败都是因为不立长子而立幼子,导致自家内耗。曹操听后恍然大悟,于是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的意见使得曹魏内部不再内耗,原本因为继承人问题打得不可开交的曹魏集团又重新团结了起来,将矛头一致对外。
纵观贾诩的一生,他始终怀揣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天下”大计,但三番五次并未遇到明主,他在“自谋”与“谋人”之间辗转多年。直到遇见了曹操,他才认定这个人是最佳的人选,于是便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付与了曹孟德。
他所做的上述七件事,件件高明得不得了,足以将他推向“三国第一谋士”的宝座!贾诩,真乃三国神人也!“自谋”以自保,“谋人”以尽忠,“谋天下”以成全大义,这便是贾诩一生的真实写照,三国中做到这三点的,唯贾诩一人。
其实《三国志》中早已用9个字对贾诩的智慧作出完美总结:“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可见对其的推崇。
相关阅读: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