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狄仁杰是一位神探,大唐的命官,是一个“中国福尔摩斯”。但其实他的身份很复杂,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当过的官职之高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类似现在总理,至少是副总理的职务。他忠心辅佐唐朝和周朝两个不同的朝代,顺应时代的发展的同时,也力挽狂澜,将历史的轨道重回大唐,避免了朝纲混乱。
狄仁杰为人精明,能谋善断,深受武则天赏识,同时他还教过武则天怎样做事。《资治通鉴》记录过这样一件事,太学生王循之上表,请假回家;太后批准了他。狄仁杰说:“我听说作君主的只有生杀的大权不交给别人,其余的权力都归有关部门。所以左、右丞不办理徒刑以下的刑罚;左、右相只裁决流放以上的刑罚,因为地位逐渐尊贵的缘故。学生请假,是国子监丞、主薄管的事,如果天子为这种事发布敕令,则天下的事要发布多少敕令才能处理完!一定要不违反人们的意愿,请全面为他们建立制度就可以了。”太后认为这个意见好。
学生请求放假,武则天批准了,看似简单合理的一件小事,狄仁杰却展开了详细的领导力的论述,他的意识就是,该段论述,值得做领导的,和想做领导的深刻学习的。于是武则天觉得他说的对,对他就想对待老师一样。
这就衍生出狄仁杰受武则天尊重而不杀的原因。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有很多。例如,朱元璋几乎杀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却唯独让汤和活了下来。说实话,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寻个善终的,他是第一个。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实已是耳熟能祥,可汤和偏偏能在浩劫中安活下来,真可谓是个奇迹。
说起老汤,他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是老朱的“发小”。童年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朱元璋濠州投军时,汤和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可从那时候开始,老汤就对朱元璋必恭必敬,成为朱皇帝最早的铁杆亲信。
以汤和的履历和地位,在建国后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汤和的优点正是他这种“识时务”的判断力与处事方法。汤和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元朝灭亡后,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后来倭寇扰边,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沿海,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后毫不争功,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老资格的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的官位远不如许多功臣那样显赫,而他的结局无疑却是最好的,说起这位老好人的一生,真让人感叹吃亏就是福啊。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
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汤和传》曾记有一事:“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这件事,史家们似乎都是为了印衬汤和之过而写的。殊不知,此时的汤和,脑子清醒得很呢。当时,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郁闷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后说出了这一段怨言。以汤和之功大,何须主动表功之?我是怀疑的。其实,汤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一点小事,可以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仅仅是一点点功劳而已。
有一个傍证。似乎可以说明问题。常州民间,有个“人口团子”的传说。大抵与此事有关。当年,汤和镇守常州,其时朱元璋诛杀功臣,人心惶惶。大将汤和也感到自危。因此,汤和常常借酒自隐。他往往在酒后理政,错杀无辜。汤和的副将为避免错杀,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染上血色,每当汤和酒醉发怒要杀人时,便把假人头当堂一献。汤和醉眼惺忪,掀鬓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杀的人,也无事。因此,其副将暗暗传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几个假人头,以防被汤和错杀,保人口平安,因此称“人口团子”,并流传为过年的习俗之一。汤和之所为,想证明什么?无非是想说明,他是一个酒鬼,是一个糊涂之人耳。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不过,历史上的反例也是有的。韩信功高震主,自恃才高,要挟刘邦,情商极低,更是在朝廷上大摇大摆指手画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被刘邦以谋反处死。
说韩信功力不行,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1.韩信从登坛拜将,徙封楚王,再到淮阴侯,直至被杀于长乐宫钟室,前后历时十余年时间,在读者看来十余年时间是非常漫长,但是韩信从公元前二零六年登坛拜将到二零一年六年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外独自领兵与他国作战,不在刘邦周围,不知道刘邦驾驭群臣的能力;自己贬为淮阴侯之后虽居住在长安,但是仍然不受刘邦经常召见,始终未象萧何等人进入刘邦为首的中央决策层。2.不善交际,与刘邦周围的权臣贵戚不和(或者是交往不深),以至于自己危难时刻无人为自己在刘邦面前辩护;当刘邦吕后等汉王朝最高统治者欲擒诛韩信时,无论是韩信曾经的部下、还是当时并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二人都并未发一言相救。3.恃功恋权,要挟与刘邦;汉四年…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韩信受命平定齐国后,看见自己的部下(张耳、樊哙、夏侯婴等人)都封王封侯,而自己却挂着大将、相国的空衔,荫及自己子孙的封地(指爵位的封号,如王、公、侯等)却一寸没有,或许韩信借平定齐国后的时期,提醒刘邦应当对韩信裂图封国,但是此时却不是最佳时机,事与愿违,此事进一步让刘邦认为自己具有不臣之心了,也是刘邦、吕后诛灭韩信最主要的导火索。
所以,现在你知道狄仁杰为什么能活下来了吧。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