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武都、阴平,是诸葛亮北伐中不多的战绩之一。诸葛亮本人也因此得以恢复了丞相职务(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自降三级)。
那么,收复武都、阴平,对蜀国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呢?
事实表明:武都、阴平,不仅对蜀汉攻防都有极大意义,更关乎蜀汉生死存亡。
被曹魏近乎放弃的武都、阴平
武都、阴平,此前曹操已近乎放弃。
武都、阴平,当时氐族、羌族人口比重较大。
这些人在曹操与刘备之间,相对倾向于刘备。
早在曹操讨伐张鲁时,在经过武都氐时就遭遇了抵抗,双方发生了血腥冲突。
在深得羌氐人心的马超归顺刘备后,这种倾向更严重了。下辨之战时,马超凭自己的号召力就策动了
马超在羌氐人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下辩之战时,马超策动了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
汉中之战不利后,曹操担心刘备、马超策动武都氐进攻关中,遂在组织汉中人口迁徙的同时,将武都一带的人口迁走了。
其后,曹丕时期部署边境防御时,“西守祁山”,直接把对蜀防御重点北迁到了陇西郡,几乎等于放弃了武都、阴平。
不过,曹魏放弃武都、阴平,并不代表这两地不重要。
在竞争不利时,把当地人口迁走,是曹操常用做法。他在淮南、汉中都这么作过。
显然,与淮南、汉中一样,被战略放弃,并不代表武都、阴平不重要。
那么,武都、阴平对蜀汉究竟有何意义呢?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武都、阴平的收复,给蜀汉的攻防带来了深远影响。
对北伐的影响1:缓解北伐补给困难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为时都很短。
第一次北伐,是战场上失败。不过,总共时间也不过1个多月。
第二次北伐,进攻陈仓。张郃直接算死蜀军支撑不了10日。(实际支撑20余日)
在收复武都、阴平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二月出兵,六月退兵,整整4个月。而且,蜀军并非“粮尽而退”,而是“虑粮不继”。如果不是诸葛亮、李严之间内部问题的话,蜀军可能可以支撑更久。
第四次北伐比第二次北伐,也不过只过了2年,中间还发生了对曹真的防守反击战,显然,蜀汉的生产力不可能出现太大变化。
其中差异,除了“木牛、流马”的运用外,主要在于补给方式改变了。
武都收复前,诸葛亮组织对陇右的北伐,其补给路线是:1、物资由西川运至汉中;2、出阳平关,进入魏境,在山高谷深的陇南山地,经500里,才能抵达祁山前线。
陆路运输已经不易,何况“山行千里”!
而在武都收复后,蜀军已可以利用西汉漕运。
西川物资走嘉陵江,然后转入西汉水漕运,经武都,可直抵天水。
漕运的效率,十倍于山行!
此后,武都方向,为姜维北伐较多采用的方向。
邓艾在分析魏蜀形势时,曾表示: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这便充分说明了西汉水对改善蜀军北伐态势的意义。
因此,诸葛亮、姜维此后北伐,补给效率大为提高。
对北伐的影响2:进退自由度增加
夺取武都前,蜀对魏的进攻,缺乏进退空间,远道而来,一旦不利,只有返回汉中。
武都等地为蜀汉所有后,蜀汉的进退得到较大改善。
第四次北伐,进入相持阶段后,诸葛亮“粮尽退军”后,并未立刻返回汉中,而是与李严商议“上中下三策”,其中,下策,也就是如果汉中粮运难以保障时,可以退到武都待机。只是李严担心连漕运也因大雨难以保障,呼叫诸葛亮退军,才不得不返回汉中。
可见,武都为前沿,使蜀汉北伐进退多了一些从容。
同时,蜀汉的“偏师”活动空间也大为增加。
此前,偏师往往走狭窄谷道,风险很大。
第一次北伐时,赵云、邓芝走箕谷。主力失利后,赵云部也陷入危险,幸赵云处置得当才免于大败。
收复武都后次年,曹真发起伐蜀之战,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率偏师,自河池(属武都郡)西入羌中,“和诸戎”,又大败郭淮、费耀,取得了一次漂亮的防守反击胜利。
此后,蒋琬时期,姜维也常率偏师从武都出发,西入羌中。
姜维主持北伐时,又以武都为据点,偏师接应降服的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也曾偏师攻到西平等地,取得了一定战绩。
连接羌氐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西和诸戎”的想法。
汉中之战后,随着曹操将武都等地氐、羌迁徙,“西和诸戎”几成空话。
在武都、阴平夺取后,姜维等人得以继续将其活动范围向西北发展,与羌氐取得联络。
前文中提到的魏延在羌中联络诸胡、姜维迎接白虎文等人便是典型例子。
此外,武都氐的符健等部,也都曾请降。
当然,尽管如此,随着郭淮等人在陇右对羌氐胡的拉拢,其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前文提到的武都氐王符健,本人想归蜀汉,但其弟不从,归附魏国。
对蜀汉防御的意义1:直接威胁大减
自武都、阴平方向,可以直接威胁阳平关、剑阁,从侧翼抄了汉中的底。
而且,比起秦岭那些“谷”来,武都道是相对好走的。
曹操讨伐张鲁时,就优选了武都道,直抵阳平关。
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时,第一步为“断绝内外”,即切断,或削弱汉中与外界联系。
而“断绝内外”的主要战场,则是武都、阴平方向。
张飞、马超与曹洪、曹真的下辨之战,发生于武都方向,而陈式与徐晃的马鸣阁道之战,则是在阴平方向。
而且,自武都、阴平,魏国不只是能威胁汉中,更能威胁西川!
后来的历史也表明:汉中失守,姜维在剑阁支撑,但邓艾却从阴平方向直接攻入西川,一举灭蜀。
诸葛亮时期,由于北方尚在恢复中,陇西残破,魏国暂时无法从武都、阴平发起大规模进攻,但这终究是蜀汉防御体系上的漏洞,是必须补上的。
对蜀汉防御的意义2:汉中防御的完善
武都、阴平未得时,汉中最大的威胁方向来自此处,一旦魏军从武都、阴平而来,就可以直接威胁阳平关、剑阁,断绝汉中与西川联系。
因此,蜀汉虽也加强了秦岭前沿防御,但大军在汉中只敢集中于阳平关、定军山一带,因为那里既是前沿(对西)也是纵深(对北)。
武都、阴平到手后,侧翼威胁消除,诸葛亮做出调整。
得手当年,诸葛亮即做出两项调整:1、丞相府营南移至米仓山下;2、筑汉、乐两城。
如此,在秦岭防御之外,汉中形成了以秦岭诸塞为前沿,以汉、乐、阳平关犄角防御体系为据点的防御体系。
兴势之战中,面对10万魏军,王平即以兴势为前沿,以汉、乐为后拒,以涪县费祎主力为后援,从容应对,取得胜利。
遗憾的是,或许姜维对汉、乐防御体系太有信心,居然放弃前沿,采取”聚兵敛谷“之策。
结果,钟会攻汉、乐不克,阳安关守将却投降,蜀汉亡国之门开启。
武都、阴平得手后,蜀汉的攻守态势都发生了一定改观。
蜀汉被灭时,魏军夺取汉中,拥有“重关之险”的蜀汉尤死守剑阁,拥有“一关之险”,而邓艾偷渡阴平,正是从阴平方向打破僵局,灭亡蜀汉的。
因此,武都、阴平,既关乎攻守大局,也关乎生死存亡,其意义不必低估。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