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间,由于知人善任,锐意改革、轻徭薄赋、发展文化,使国内经济一片兴旺,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民殷财阜的新气象。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时期。
据说,当时国家的监狱常常是空的。贞观四年,全国判刑的只有二十九人。社会秩序稳定,真的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行旅往来各地,都不用自带粮食,路上随时会得到供应。连年农业丰收,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可是,这样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千秋的一代君王却是靠一场血雨腥风的“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的。
据说是这样的:一天清晨,李世民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九人率兵埋伏于玄武门内,把守玄武门的主将常何也已被李世民收买,只等在此地将上早朝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杀死。当建成和元吉上朝走到临湖殿时,感到气氛反常,正要拔马回府,突然,李世民领着一彪人马狂奔而来,一箭将李建成射死。齐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中,当场死亡、然后,他们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赶到东宫和齐王府,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家,不论老少,全部杀死斩草除根。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带兵冲入父王李渊的殿堂。后来,李渊下了诏书,叫东官和齐王府的将士别再为太子和齐王争仇泄愤,并让各路兵马由李世民指挥。两个月之后,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即唐太宗后世之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杀太子而自立为帝是无君无父的行为;而杀自己的弟弟,穷凶极恶.更是惨无人道。
但是,史书上却说,这个凶杀事是合情合理,该当皇上:有些史书是这样写的:有一年夏天,突厥率兵南下,李渊派李元吉为帅,领兵迎敌。元吉和建成商量,准备先向父王李渊要求从秦王李世民府中调出大将尉迟敬德、秦叔官等及部分精兵随军作战,以削弱李世民的实力,然后伺机杀死李世民。但此消息被密探得知。李世民被逼无奈,只好铤而走险,才先发制人,发动政变。
还有的书上说,因为李世民屡建战功,李渊有意把太子之位传给他,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合谋害死李世民,保住太子之位。
当然,历史是胜利者写的,难免粉饰虚夸李世民,栽赃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人们仍在这些史书里,找到李世民预谋夺权的蛛丝马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例:
如:武德四年,李世民曾听一位道士说他将作太平天子,应自珍惜。李世民好不得意,竟念念不忘。如他没有强烈的权力欲,何必对当皇上这样倾心呢?
再如,李世民曾自设天策府,网罗一大群谋臣死党,整天在一起研讨经义,纵横得失,直到深夜。如果没有当天子的意图,下这么大的功夫?
再有,他一方面固辞太子之封,另一方面却大结死党、处心积虑地为兵变作准备,他将自己的妻子安插到皇宫里父王的身边,名义上是“孝事父王”,实际上是刺探内情,他又收买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亲信作内奸,他还私交玄武门主将常何以控制宫廷。这些不是为了夺权,又是为了什么?
另外,分析一下他的父王唐高祖李渊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让位于李世民并非所愿。因为李渊对立李建成为太子从来没动摇过,而对李世民却总是不放心,心存芥蒂。如在起义之初,他令建成统左三路军,令李世民统右三路军。进封唐王后,他让建成为“世子”,而封李世民为“秦王”。
称帝后,他坚决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并且认为李世民独断专行,变坏了,不再是他原来的儿子了。直到兵变之前,他看到几个儿子间水火不相容时,仍决定让李建成在关中接替皇位。顶多让李世民在洛阳掌管半壁江山,
当个不登位的皇帝。由此看来,李渊在“玄武门兵变”之后,亲下的诏书,大概都是顺水推舟的应变之术,他的退位也并非情愿。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