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同志们一定会看过陆毅和周杰版本的《少年包青天》,或者后来邓超演绎的新版包青天。影视剧中的包拯额头上有一个月牙,脸色黑如东北F4里的宋小宝。在邓超所演绎的角色里,包青天还非常爱吃包子。虽然各种版本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都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权、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形象。但是真实的包拯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北宋的咸平二年,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小子出生了。没错,你没听错,包拯不是包黑子!这是影视剧为了突出包拯的个人形象才树立起来的。而且真正的包拯也不是额头上有一个月牙,月牙是为了表明包拯是从天上下来的神仙,天降文曲星于大宋朝才编造的人物形象。
包拯也是出生于官宦家庭,而且祖上也是大有来头,可以追溯到楚国。包拯的父亲是一位进士,最高的官位是刑部侍郎。所以包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深受父亲的影响。
宋仁宗天圣五年的时候,包拯考上了进士,这时的包拯才仅仅28岁。但是朝廷给他的官位并不高,让他做一个大理评事。这对于他的真实才华是明显不匹配的,所以包拯并没有去赴任,后来被安排到江西的建昌做一个小县令。
本来,到基层锻炼一下做一个小县令也是不错的。但是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不方便长途跋涉的陪他赴任。朝廷对包拯还是很照顾的,考虑到他去的地方太远,就给他调到离家很近的和县去当一个小官,让包拯主管钱粮的税收。但是包拯毕竟是包拯,如果就这样了,怎能符合主人公的气质?包拯再一次辞官不做,回家侍奉父母。
在家侍奉了父母将近九年,直至包拯的父母双双离世,包拯才无牵无挂的去当官。等到他正式当官的时候,包拯已经年满三十八岁了。他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就是在天长县当县令。也是在这段任期上,包拯将他的断案的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其中有史料记载的一件事就是牛舌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到县衙里面告状,说他家牛的舌头被割掉了,但是不知道是谁干的,而且自己平日里没觉得得罪过谁。包拯听完了这件事后,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对这个农民说,你把牛宰了,放到集市上卖钱吧。
农民虽然不懂包拯的用意,但是迫于无奈也只能照办。由于古代当时的法律是不允许随意杀耕地的黄牛的,所以有了县令的授权,农民才敢大胆的宰杀。果然第二天就有人来举报这位农民,告他违反法律,私自杀耕牛。但是包拯却把这个人当即抓了起来,并进行了严厉的审讯,终于招供了。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割牛舌头的人才知道谁家的牛没有舌头了。牛没了舌头吃不下东西,过不久就会死。所以一定会在还没死的时候把牛宰了卖肉,而他一旦卖了肉就触犯了法律,这样他就有机会去举报了。而包拯正是利用了割舌者的这种心理,才巧妙地将案件破解掉。
在任期满了三年之后,由于表现良好,包拯又被调往广州当一个知州。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包拯将他的另一个品质展现出来。由于端州当地盛产端砚,而且做工精美,受到了达官显贵的热捧。所以当地每年都要将一批最好的端砚运往京城,送给皇族使用。而往届的知州手脚都不干净,借着上供的名义中饱私囊,克扣了一些端砚拿去卖掉换钱,或者送给想要巴结的对象。
而包拯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他为人公正清廉,从不私自拿走一块端砚。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卸任的那一天。在他卸任的那一天,他打算最后再看一眼生产端砚的工厂。那天包拯和一众随从乘着官船,本来很平静的水面船就突然开始摇晃起来。包拯忙令人下水查看,却意外的发现了藏在船板下的端砚。包拯心想,还敢有人背着我收受贿赂,老子给你全扔了!
说来也巧,扔了这块端砚,船就不再摇晃了,后来这个地方取名叫做砚州岛。当然这里边有不少虚构的故事,我就一说,您就图一乐,不必过分较真。
由于包拯的铁面无私,朝廷让他当监察御史这一职位。而包拯也充分体现了一个监察御史该做的事情。其中一件事就发生在了皇帝的身上。皇帝要封他的爱妃的伯父当节度使,然而这个家伙却根本不是那块料。你想,谁敢出言顶撞皇帝啊!包拯不仅做了,而且还是一连三次劝谏皇帝。皇帝无可奈何,只得作罢。
后来包拯又当了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位。在他六十四岁的那一年,走完了他精彩的一生。虽然包拯的死因至今是一个谜,虽然他并没有影视剧里那么传神,但是丝毫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