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首先要说,韩信是吕后和萧何杀的,当时刘邦在外带兵平叛,等刘邦回来,韩信已经被杀。那么,张良为何不阻止吕后杀韩信呢?
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四个角度去看:
一,张良凭什么救韩信?他跟韩信本来就没什么交情。
二,张良愿意救韩信吗?不,他如果不是已经隐居了,他会像萧何一样支持弄死韩信。
三,张良在乎韩信的死活吗?张良不在乎。
四,张良不敢救韩信,怕惹来杀身之祸。
我们先说第一点。
刘邦能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统一天下,建立汉朝,汉初三杰居功至伟。
打仗打的是钱粮,打的是后勤,萧何为刘邦办了。
打仗光靠勇猛不行,还得有适当的策略,张良为刘邦办了。
打仗光靠兵多将广不行,所谓三军不可无主帅,韩信为刘邦干了。
这三个人,都在刘邦手下做事,互相之间也有联系,可是说到关系,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亲密。
我们都知道一个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说韩信原来在项羽那边干,后来发现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好施小惠,却不赏大功,又有妇人之仁,韩信觉得项羽不靠谱,难成大事,就转而投靠了刘邦,谁知道刘邦不能赏识韩信的大才,韩信无奈,再次要转投阵营。
萧何跟韩信有过谈话,知道韩信是个大才,听说韩信走了,顾不得天黑,趁着月色去追赶,把韩信追赶回来,再次推荐给刘邦,终于,刘邦重用了韩信。
萧何跟韩信,也就这段交情,没有很深的感情。萧何向刘邦多次推荐韩信,并不是因为韩信跟萧何关系多好,而是因为刘邦需要人辅佐,需要军事将领,萧何纯粹是为了刘邦。
后来韩信要谋反,而刘邦带兵去剿灭跟韩信一起谋反的陈浠了,长安城里只有吕后和萧何能拿主意,吕后不敢派兵去抓韩信,怕韩信不来,还在京城作乱,就问萧何的意见,萧何二话不说,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并亲自出马骗了韩信到皇宫,吕后就将韩信抓起来,然后二人把韩信弄死了。韩信临死抱怨自己栽在了女人和小人手里。韩信说的小人是谁?萧何。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可见萧何跟韩信没有太多感情,为了刘邦,他能不顾身份月下追韩信,也能不顾身份做小人骗韩信杀韩信。
张良呢?他也一样,他跟萧何一样是忠于刘邦的,他跟韩信也没什么感情,为了刘邦,他可以举荐韩信,为了刘邦,他也可以杀韩信。
当年在留城,张良遇到刘邦,夸刘邦是天人,因为他的计策说给别人听,别人听不懂,也不采纳,刘邦听得懂,而且十有八九都采纳了,张良这是遇到了明主,所以对刘邦死心塌地。
鸿门宴之后,楚汉从一起打秦朝的盟友分裂成了敌对双方,汉王刘邦被赶到巴蜀之地,刘邦一时之间有点灰心,张良好心劝导他,还让他重用韩信。
刘邦在巴蜀待不住,要去打项羽的楚国,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彭城,项羽当时正在打北边的齐国,听说以后带着两万人马偷偷地打了回来,结果刘邦在彭城吃了败仗,仓皇逃窜到下邑,刘邦再次心灰意冷,自己在山东打下的地盘也不准备要了。
张良再次劝导刘邦,说把山东的地盘分出去,一是联络彭越,二是联络英布,让他们分别占领一块地盘,三是让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占领一块,用这三个人,先抵抗着项羽,然后刘邦在巴蜀和汉中慢慢恢复元气、养精蓄锐,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
为了刘邦,张良再次举荐了韩信,还说刘邦手下大将里,只有韩信有独当一面的实力。
可见,张良举荐韩信,完全也是为了刘邦,他跟韩信也没深厚的感情,所以吕后杀韩信的时候,张良不出来说话。
我们接着说第二点
刘邦评价汉初三杰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正是有汉初三杰这样的大才,出身低微的刘邦才当上了皇帝。
汉初三杰都是有才干的人,在各自领域,分别有各自的特长,然而说到政治头脑,韩信差其他两人不是一点半点。
汉朝建立以后,为了保身,萧何和张良都做了很多动作。
萧何的做法历史上很有名,学的秦朝大将王翦,秦王嬴政给王翦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王翦在路上不断地派人去跟秦王要钱要地,给秦王造成一种他贪图富贵胸无大志的形象,让秦王放心。
萧何做了相国以后,就在家里大兴土木,兼并土地,盖大房子,没事干点违法的事儿,让刘邦也以为他只贪图富贵,使刘邦放心。
张良学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的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知道越王勾践这个人只能共苦难,不能同富贵,于是飘然离开越国,悠然于他国的江湖之远,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张良的时代跟春秋不同,他没法躲到别的国家去,他就装病,不再过多参与国家大事,甚至后来刘邦要换太子,吕后派自己的兄弟去张良家里逼张良出面,张良都没出来,只是推荐了商山四皓。
张良因此也打消了刘邦对他的猜疑。
萧何与张良可谓既善于谋国又善于谋身,而韩信呢?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
他功高盖主,却不知收敛,而且,还对刘邦抱着单纯的幻想,觉得刘邦不会拿他怎么样。当初蒯通早就警告过他,他一定会被刘邦兔死狗烹,韩信还不信呢。
韩信对项羽的认识很清醒,对刘邦却没有认清,可谓不知人。他更认不清萧何这个伯乐,到死还在骂萧何是小人骗了自己。
其实他早该认清,萧何和张良都忠于刘邦,这两个人一旦发现对刘邦的威胁出现,一定会为刘邦出谋划策,铲除这个威胁。
当初汉朝建立以后,封在楚地的淮南王英布叛乱,张良拖着病体去见刘邦,告诫刘邦说,楚人勇猛彪悍,皇上跟楚人打仗时,千万不要硬碰硬。
为了刘邦,张良可以推荐英布,为了刘邦,张良也可以出谋划策除掉英布。
换成韩信也一样,如果张良知道了韩信谋反的事,八成会支持萧何与吕布除掉韩信,韩信被女人和小人弄死时,张良没出来说话,就是默认支持弄死韩信。
我们再说第三点。
汉朝建立后,萧何当了相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除非生死存亡的大事,比如有叛乱之类,其他一般的政事儿刘邦不怎么管,所以他有时间就有事没事召隐居的张良进宫闲聊。
在闲聊过程中,张良向刘邦回顾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事业,他说他平生有两大愿望,一是灭了秦国,为韩国报仇,二是辅佐刘邦成就大业,这两件事基本上算是完成了,所以他心愿已了,才隐居起来的。
至于无关刘邦帝国生死存亡的事,张良根本就不关心。
隐居以后的张良只有两件事出面了,一是刘邦换太子,这当然是国之大事,前面我们说张良为吕后推荐了商山四皓,其实后来张良还亲自出面劝谏刘邦不要换,刘邦没听他的。
另一件事就是刘邦带兵去平定英布,张良拖着病出来,劝谏刘邦不要跟英布硬碰硬,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此外,张良还建议,让太子做将军,统领关中的兵马,这一建议,是为了稳定刘邦的后方,如果刘邦带兵正跟英布打呢,关中有人生起叛乱,刘邦腹背受敌,汉朝危险了。
至于其他的小事,张良根本就不在乎,韩信已经被刘邦剥夺兵权,降为淮阴侯,不再是威胁,他的死活,张良同样不在乎。
我们最后说一下第四点
汉朝建立后,韩信本来被封为楚王,而且还有很多兵权,刘邦不放心,找了个借口夺了韩信的兵权,而且把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被弄到了长安,实际上刘邦是把韩信圈禁在了长安。
韩信当然抱怨,后悔当初没听蒯通的话背叛刘邦,到了长安的韩信又想造反,就联合在巨鹿带兵的陈豨谋反,韩信跟陈豨约定,陈豨在巨鹿带兵叛乱,韩信在长安趁机放出监狱里的犯人造反,以为内应。由于韩信有个家臣得罪了韩信,被关了起来,这个家臣的弟弟便把韩信的密谋上书给吕后,吕后立马去找萧何商量。
萧何二话不说,出了一个主意,吕后要抓韩信,怕韩信不从,萧何说可以派人假装是从皇上那里来的,去找韩信,就说皇上平叛胜利了,让韩信进宫参与庆功宴。萧何还专门让人告诉韩信,就算是病了,也要勉为其难地参加,就这样韩信被骗进了皇宫。
杀韩信时,为什么萧何那么卖力。
其实,萧何这是一种自保行为。都知道萧何跟韩信关系匪浅,虽然他们感情不深,可韩信好歹是萧何举荐的,如果韩信有什么反叛行为,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是不是相国萧何也参与其中了?为了自保,萧何就卖力地参与杀韩信。
张良也一样,如果他出来为反叛的韩信说话求情,刘邦会不会怀疑他有二心呢?张良不得不为自己考虑。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