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体
王羲之是一位有着“书圣”之称的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那么王羲之字体有哪一些呢?
王羲之行书
在行书中,用笔要比楷书和草书复杂的多,它即有点画,也有转折,在藏露之间灵活多变。所以能够写好行书,是极具功底的。王羲之行书的用笔变化就十分丰富,运笔之事潇洒飘逸。在书法著作《书议》中是这么评价王羲之行书的,“笔迹遒润,独善一家之美”,还夸赞其“风神盖代”。极为喜爱推崇王羲之的唐太宗李世民,称其“烟菲雾结,状若断而还连”,气势就像那栖居雄树上的凤凰,盘踞深潭中的游龙雄奇而又不失典雅。
在王羲之的行书中,仅以横画来讲,就有顺锋、逆锋、上折、下折之分。他的捺撇有长有短,有直有斜,可谓是尽显变化。最能展现,可以说是王羲之行书功力淋漓尽致被发挥出来的就属“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了。该序是王羲之趁着酒性之余,随性而发顺势写出来的旷世奇书。即便是王羲之本人,日后也无法刻意写出这样的佳作出来饿了。《兰亭序》真迹被王家后人当作传家宝传承了近两百年之后,几度流失在外。知道李世民花重金将其从智果处购回,被其视作珍宝。现今的《兰亭序》临摹本就是从唐太宗那里传下来的。至于真迹本身,据说是随李世民一起被葬在了昭陵内。’
王羲之草书
王羲之是世人尊称的“书圣”,天下人都知道他写了一幅被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据说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了昭陵之中。除了行书之外,王羲之还擅长精通草书、楷书等书体,其中他的草书作品基本上被收录在《十七帖》之中。
王羲之草书
王羲之的《十七帖》其实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是他在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这长达十四年中写的。它是二十八件书信的结合,信是寄给远在益州做官的朋友周抚的。之所以取名《十七帖》,是因为它的第一通尺牍开篇的《郗司马帖》的首行是“十七日先书”字样。
从《十七帖》中就可以看出王羲之草书的特点。在首篇《郗司马帖》里,王羲之是在首行就开始进行布局,它的轴线犹如风吹杨柳一般左盘右旋。虽然后面的字体是平白直叙的,但是其中的变化却是首尾呼应的。点画之间,是变化自如,用笔流畅而又融会贯通。该帖的用笔是方圆皆用,刚柔并济,简洁凝练而又动静相宜。
《十七帖》的第二通尺牍是《逸民帖》文笔虽然不长,但是仍见其中字体的转顾多姿。在该帖中,从“东”和“久”字可以看出其中保留的章草书的特点,像回钩、捺脚和转折处的隶书笔意。虽然《十七帖》按标准来说是小草的范围,不过仔细品析的话,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章草遗韵深藏其中。观《十七帖》书,大部分是字字独立,横平竖直的鼻环一直贯穿始终。
">关键字:王羲之 责任编辑:guanhuimin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