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在嘉德宫驾崩,少帝刘辩继位。小皇帝十分年幼,压根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年纪,便由何太后主政。一时之间,局势很是混乱,宦官跟外戚为了控制皇权,斗争日趋激烈。双方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挤,殊死争斗。当时的董卓知道消息后,便密切注视各派动向,等着机会夺权。
没多久,大将军何进以圣旨名义召他进京讨伐张让,董卓接到消息后便立马准备。然而他才走到半路,何进就被宦官害了,双方的争斗更加的惨烈。董卓看到京城一片火海就知道不妙,带人转头去找在北芒的少帝,询问过程,因9岁的刘协比少帝镇定。同时,刘协还是董太后亲自抚养的,于是便有了拥立刘协的念头,从此他开始干预整个东汉政权。
但董卓的统治实在是恐怖,比如说纵容士兵抢劫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等等。他的性格又残忍,各地群雄也是有些不服,便以讨伐董卓为名起兵。其中袁绍为盟主,十八路诸侯因此出现,那么,东汉末年的十八路诸侯到底是哪十八路?谁的官职又是最高的呢?
首先来说说这十八路都有谁,他们分别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这是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十八人,他们有太守、州牧、刺史、相、骁骑校尉等等,袁术的后将军职位是比较高的。讽刺的是,这后将军还是董卓为了讨好袁术背后的袁家给的,他却用这个来讨伐董卓。再有便是州牧,州牧掌管整个州的军政大事,他就像是州主。所以虽然品级上不如袁术的后将军,但实际权力,却要大得多。
刺史跟州牧有些类似,而济北相也就是诸侯国的相,权利跟一个太守差不多。曹操的骁骑校尉就比较特殊了,因为这是董卓专门给曹操设置的,品级等同太守,却是朝廷直属部队,实权高于地方官员。不过历史和演义是有出入的,在历史上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没有十八路之多。综合后汉书、三国志等等正史,历史上讨伐董卓的应当是13家。
三国演义加上了: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最后一点便是,历史上号召讨伐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演义》中作“乔瑁”)。史料记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主持盟会的人也不是袁绍,而是臧洪,不过三国演义的誓词倒是跟他的基本一样。袁绍在其中并没干啥事,演义中袁绍的所为实际上是臧洪干的。而要论官职的话,不管在历史上还是演义中,官职最大的还是当了后将军的袁术。不过曹操因着能力和后续,在后世家喻户晓。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因为十八路诸侯远征,离自己的根据地太远。事实上,相比于击败董卓,十八路诸侯更在意的是能否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况且,就算是讨伐董卓最终失败了,只要自己的根据地还在,也不过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所以,也正因为有着这种心态,十八路诸侯都根本不会用尽全力,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因为十八路诸侯之中没有一个像样的军师。虽说曹操也算得上是有勇有谋,但是他也没怎么经历像样的战斗,因此战略战术都还不到位,反过来看董卓这一方,他的谋士李儒也相当的出类拔萃,对于董卓方的用兵布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者,由于当时袁绍在哪方面都压了曹操一头,曹操的很多建议都得不到重视,没有被采纳。
三是因为袁绍这个盟主的威望不足、领导力不足。事实上,袁绍之所以被推举为十八路诸侯的领军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并非是他的能力超群。都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既然袁绍这个领头人都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还怎么指望这支部队能打胜仗?后来袁绍在与曹操的决战中败北,也说明了袁绍能力不足这一点。
四是因为十八路诸侯并不齐心,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十八路诸侯虽说都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是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想从这场战争中获利,但是最终却是都没有得到好处。这也间接地证明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
综上所述,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看似非常强大,但是注定会走向失败的。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