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民间就已有“三界”的概念,即“仙界”、“人间”、“冥府”。“冥府”的主人是人们信奉的东岳大帝,随着佛教的传入,“冥府”的主人也有所增多,除东岳大帝外,还有地藏菩萨、地府十王等等。在“十殿阎罗”中,民间流传最多,影响最大的便是“阎罗王”。
“阎罗主冥说”在民间的历史由来已久,大概从有地府开始,人们便知有阎罗王的存在。根据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卷二载:
惠凝和尚死而复活,历时十七日,原因是地狱弄错了名字而误将他勾去,经阎罗王复查甄别,又给放了回来。
由此可知,北魏时期便有阎罗王的存在。古人对冥主心生敬畏,尤其是阎罗王。
根据唐朝小说《酉阳杂俎》描述:
京都长安的地痞们有个很流行的习气,就是在身上刺画出各种形状的纹样,行话叫做“点青”。对他们,京兆尹薛元赏缉捕甚严,缉捕来之后又惩处甚严,乃至常常击毙于杖下。当时大宁坊有个叫张干的无赖,蛮不在乎,为示挑战,偏偏在两臂上各刺了一行字——两条胳膊往下一垂,很像一副对联,左臂上联云:“生不怕京兆尹”,右臂下联就是“死不畏阎罗王”。
侧面反映出阎罗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阎罗王同其它外来宗教神祗一样,在中国也经历着汉化改造,比如韩擒虎、范仲淹、寇准、包拯等,自隋唐以迄明清,阎罗王在民间传说中,由正派之人轮流坐。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更有生人“假死”以代阎罗王履行冥府工作。
由此可见,阎罗王早已脱去佛教面目,而被纳入民间诸神的体系。阎罗王的不断汉化,反映了人们对人间不公平现象的无奈,而给予冥府无私的社会深蕴。阎罗王作为民间集体塑造的产物,表达了人们反抗压迫,渴望公平的夙愿。
相关阅读: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