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把浑河之战理解成为大明朝最后的倔强,也可以宣传成为一场为民族打鸡血的战争。但是反思使人进步,我们必须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剖析这场战争,为何会那么惨?
战争简单介绍一下。
发生时间:明朝天启元年。
战争地点:沈阳城外,浑河之畔。
主要参战部队:浙兵(戚家军)3000人、川兵(白杆兵)3300人、辽军(辽东铁骑)3万人、后金军数万等。
大致情况:
按道理说,戚家军、白杆兵、辽东铁骑应该互相合作,一同对付后金军。可在部署完备以后,白杆兵却率先出征,压根就不按套路出牌。
白杆兵战斗力相当猛,连续击退了三次后金军的进攻,击杀了2千多后金军。后金第四次进攻时,白杆兵体力耗尽,遭遇全军覆没的下场。当时戚家军站在后面看戏,压根没有动手的意思。
等到后金军解决完了白杆兵,又来跟戚家军较量。戚家军和后金军又血战了很长时间,后面的辽东铁骑也在看戏,压根就没有出来相助的意思,结果导致戚家军基本也全军覆没。
辽东经略袁应泰吓破了胆子,撒丫子就跑路了。所以说,这场浑河之战,努尔哈赤的后金取得了惨胜,而明军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么为什么这三支部队互不相助呢?我不想打什么鸡血,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事出反常必有妖嘛!
一、戚家军和白杆兵之间,互不信任。
这事儿从何说起呢?一支是来自浙江义乌的兵马,一支则是重庆那边派来的。按道理说,这两支军队是不可能产生矛盾的。
可问题就在浑河之战前,这两支军队碰面了,而且还是以很夸张的方式碰面的。当时戚家军在通州休整部队,打算开拔到前线。这个时候白杆兵也到了通州。
两支人马此前没怎么打过交道,结果就这么吵了起来。吵架也就算了,关键人家手里都有家伙,一眨眼,小规模吵架就成了大规模的打群架,甚至引发了双方的战争。
你没有看错,戚家军和白杆兵在对付后金军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内讧。双方在通州打得十分激烈,甚至动用了火炮互射。损毁民房若干,打死打伤了一堆百姓。
这事儿闹得挺不愉快的,而且是非常严重的军事事故。如果不是大敌当前,大家都要到前线去的话,这两帮人肯定都得被拖出去杀头不可!
现在你知道了吧,为啥戚家军和白杆兵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了。甚至于在白杆兵独自对敌的时候,戚家军丝毫没有上去帮忙的意思。而白杆兵似乎也从来没有让戚家军上来帮忙的意思。
二、戚家军和辽军之间的矛盾。
戚家军和辽东铁骑之间的仇恨,早就形成了。张居正活着的时候,重点支持戚继光,所以戚家军那时候风头很旺,是明朝正规军里的主力,别提多出彩了,这就引起了北方军队们的羡慕嫉妒恨。
等到张居正去世以后,戚继光失去了靠山,自然也就垮台了。这么一来北方军队们开始落井下石,各种给戚家军使绊子,导致戚家军一蹶不振,逐渐失去了话语权。
当年万历三大征中,有抗日援朝战争。在战争中戚家军英勇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辽东总兵李如松,不仅抢了他们的部分战功,而且还克扣他们的军饷。
结果这事儿越闹越大,直接酿成了一场兵变。当时的蓟州总兵王保是个狠人,他表面上声称要给戚家军们索要军饷,将数千名戚家军骗到训练场。实际上却以兵变为由,将这些戚家军都给杀了,保守统计,损失了3000多名戚家军。
要知道,戚家军都是从浙江义乌那边精挑细选才选拔出来的将士。战斗力强悍,保家卫国的精神难能可贵,这样的士兵可谓是百里挑一,就这么被自己人给害了,你说可惜不可惜?最有意思的是,万历不仅没责罚王保,反而嘉奖了他。
因此戚家军和辽东铁骑之间,早就有了很深的芥蒂。双方谁也不鸟谁,到了浑河之战的时候,辽军不救戚家军,也就很正常了。
三、明朝北方军队,最讨厌南方军队。
大家都是在一口锅里吃饭,财政补贴给了你,那我就没饭吃了。因此表面上大家都是吃公家饭的,实际上内部还是存在竞争的。当然,你可以理解为这种竞争是良性竞争。
其中戚家军在过去的表现,一直都是非常突出的,你说北方的辽军恨不恨他们?财政补贴拿到手软,提拔升官他们的名额又多,不怪辽军会眼红。
至于川军,当年杨应龙叛乱的时候,秦良玉和马千乘所带领的川军就是立下战功最多的。马千乘去世以后,秦良玉更是以女性的身份统领了这支部队,就问你是不是站在新闻行业的头版头条上?北方军队自然也很不爽:凭啥每次我想上头条,她总是来捣乱?
所以说整个北方军队集团,最讨厌的就是南兵,除了戚家军还有就是白杆兵。这帮人抢风头太厉害,这让辽东铁骑和蓟辽边军们十分头疼。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白杆兵和戚家军在前线多么卖力,他们也绝对不会出手相助的。他们就是要看看,这两拨人究竟能熬到什么时候。当然了,贪生怕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总结:白杆兵和戚家军似乎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当戚家军和白杆兵在通州城内内讧的时候,辽东铁骑早就想看笑话了。因为他们的行为过于恶劣,如果不是急着上战场,肯定都要军法从事。
所以说,摆在戚家军和白杆兵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跟后金军血拼到底!只有在战场上立下战功,才能掩盖住此前打群架的劣迹。
但是后金军太强了,打不赢又该咋整?不好意思,打不赢也只能血染沙场了,因为回来大概率也会被军法从事。
尤其是戚家军没有搭救白杆兵这件事儿,很多人喜欢一笔带过,我觉得这是严重的军事事故!只要他们活着回来,绝对会被各种弹劾。
没有回头路可走啊!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事后辽东铁骑丝毫没有受到惩罚,可见戚家军和白杆兵所为之卖命的朝廷,究竟是什么货色了。
参考资料:《明实录》、《满文老档》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