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
朱高炽简介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洪熙婡臫頭樤元年(1425)五月在位,不到一年,年号“洪熙”。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被太祖朱元璋封为燕王世子。靖难之役中,朱高炽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在明成祖朱棣屡次北伐过程中,以太子身份担任监国职位,掌管国家政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炽登基,在位期间其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仁宗在位时期虽然仅有一年,但因有建树而被史家称赞为“仁宗之治”,与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并称“仁宣之治”。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驾崩,终年四十八岁。庙号明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传位长子朱瞻基。
与朱高炽相关人物
朱高炽怎么死的
兄弟谋杀说
性格软弱,身体肥胖的大哥让朱高煦很是不服。电视剧中就多次有汉王朱高煦发牢骚说“他有什么,凭什么当世子?”为了证明自己才是更好的那个,朱高煦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身先士卒,还多次在危难中保护朱棣,朱棣也越来越觉得朱高煦更像他。
在朱棣即位后,朱高煦也加入了皇位的争夺战里。虽然大哥朱高炽已经是太子了,但是没当皇帝就还有机会,于是朱高煦多次对父皇说大哥的坏话。在后来朱棣出征,朱高炽留守期间,又多次泼脏水诽谤他。
可以说,朱高煦是世界上最希望朱高炽死的人了。于是关于朱高炽的死因,就有了朱高煦谋杀说。
但是在朱高炽死后,朱高煦曾专门派人在半路截杀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的朱高炽儿子朱瞻基。而且最关键的是,由于准备仓促,朱高煦的截杀计划还失败了。
假如朱高煦谋害了朱高炽,决心要抢皇位。那么当时身在山东的朱高煦就应该立即赶往北京,肯定要比从南京来要快得多。而且,也应该早就做好准备,而不是仓促截杀导致失败。
因此朱高煦谋杀一说,看起来说不过去。而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浮出了水面。
儿子谋杀说
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中,当了皇帝就意味着无上的权力和尊贵的地位,试问谁不想当皇帝?那么谁都想当皇帝,天下岂不就乱了套,于是皇位继承事关重大,就出现了——父死子继。于是第二种说法就出现了——儿子朱瞻基谋杀说。
因为明史中对仁宗皇帝的死几乎闭口不提,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是不是后任皇帝抹去了最关键的证据。
而朱瞻基之所以嫌疑重大,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直接受益人,皇帝死了自然太子即位。但是仔细想一想,也有漏洞。
首先,他已经被立为太子了,即位做皇帝是早晚的事情,而且现在他叔叔还活着,这个叔叔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天天琢磨怎么当皇帝,假如这时候皇帝死了,这个叔叔能安分守己?要知道,这位叔叔可是参加过靖难之役的,谁也保不齐来个续集。
其次,朱高炽即位仅仅十个月,还不到一年时间,就算儿子着急即位,也未免太着急了吧?假如朱高炽已经即位二十年了,太子等不及了还情有可原,刚刚十个月,又怎么会着急到这种地步呢?于情于理,这个说法似乎也不太站得住脚。
纵欲过度说
关于明仁宗的死因,更为靠谱的说法要属第三种——纵欲致死说。据说在朱高炽当皇帝的时候,他手下的大臣李时勉就曾经给皇帝进言,规劝他不要太沉浸于后宫女色。当时朱高炽看了奏折后是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对李时勉处以大刑。
而按照《明史·罗汝敬传》的记载:朱高炽确实因为纵欲过度,患上了一些疾病。为此,朱高炽还服用了一些金石丹药。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老爹就是吃药死的,儿子还不长记性。
其实这个说法也不能完全解释朱高炽的猝死,因为有明一代,他的好色程度也算不上前几名,服用丹药也不是特别的频繁。换一种说法,朱高炽即位仅仅十个月就驾崩了,就算是纵欲,那么得纵成什么样才至于突然暴毙身亡呢?
朱高炽儿子
长子朱瞻基(1399-1435年)
明宣宗朱瞻基,大明第五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嫡长子,生母是诚孝昭皇后张氏。
朱瞻基出生时朱棣还是燕王,据传当这个孙儿出生时,燕王朱棣梦见父皇明太祖将一个大圭赐给了自己,这是大吉之兆,朱棣因此从小便很喜欢这个孙儿。
当朱棣赶跑侄子坐上皇位后,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屡次遭到兄弟们的构陷。在这种窘境中,朱瞻基对稳固父亲的太子位功不可没,有“好圣孙”的贤名。
公元1424年,朱高炽继位后,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子。但是仅仅几个月之后,仁宗朱高炽便驾崩了,太子朱瞻基继位为帝,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在位期间毁誉参半,他的功绩主要是仁宣之治。任用了一大批贤臣,著名的“三杨内阁”在宣宗时期达到了巅峰;民生问题在宣宗朝也得到了改善,普通百姓也能衣食无忧;经济方面得到较大的恢复。
但是宣宗朱瞻基却放弃了交趾,后期沉迷于斗蛐蛐,因此获得了“蛐蛐天子”的雅号。
明宣宗于1435年病逝,关于他的死因历史也没有详细记载,后世认为可能是长年的慢性中毒所致。
老二朱瞻埈(1404-1466年)
生母贤妃李氏,1424年封郑王。
仁宗朱高炽驾崩时,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张皇后令他和弟弟朱瞻墡一起监国,等待皇太子回京继位。
明宣宗御驾亲征、平汉王朱高煦叛乱时,朱瞻埈依旧受命监国,直到1429年,朱瞻埈就藩凤翔府(陕西),1443年改封怀庆府(河南)。
朱瞻埈个性暴躁,屡次打死人命。英宗朝时期,明英宗派御史周瑛做他的长史,他的暴躁性格才有所收敛。
朱瞻埈一直活到了成化年间,于成化二年(1466年)病逝,死后谥号靖,故称郑靖王。
老三朱瞻墉(1405-1439年)
宣宗同母弟,1424年受封越王,但他却是宣宗朝唯一没就藩的成年亲王,一直待在京城。
史书上关于朱瞻墉的记载很少,好像宣宗也没有重用这个年长的亲弟弟,但却一直没让他就藩。
后世分析,可能他被当作“底牌”留守京城了。宣宗早年无子,加上仁宗驾崩时汉王与宣宗的明争暗斗。这些都让宣宗皇帝有了“留底牌”的心思。宣宗驾崩后,太子朱祁镇年幼,身为太皇太后的张氏继续留个亲儿子在身边也无可厚非。
朱瞻墉病逝于1439年,死后谥号靖,故称越靖王。
老四朱瞻垠(1406-1421年)
郑靖王朱瞻埈同母弟,母贤妃李氏。生前无封号,15岁夭折,死后追封蕲献王。
老五朱瞻墡(1406-1478年)
宣宗同母弟,1424年封襄王,1429年就藩长沙府,1436年迁襄阳府。
朱瞻墡是仁宗皇帝儿子中最长寿的皇子,一直活到了成化十四年。本来他可以做个逍遥的闲散王爷、他本人也无意于皇位,但他这一辈子却三次卷入皇储风波,差点让皇位这事给吓死。
第一次是宣宗驾崩的1435年,太子朱祁镇年幼,于是风传将立襄王朱瞻墡为帝;幸好母亲张太后英明果断,册立太子朱祁镇为帝,流言得以平息。
第二次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后成了瓦剌俘虏,大明没了皇帝,孙太后经过一番权衡,决定让小叔子朱瞻墡进京主持大局。最后经过于谦等大臣的轮番劝说,孙太后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风波再次平息。
朱瞻墡第三次卷入皇储风波最为凶险,明代宗继位后,废原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朱见济在坐上太子位一年后就夭折了。关于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宫中又传将迎立外藩之子,而谣传的对象正是朱瞻墡的长子朱祁镛。
好在朱瞻墡这些年经历储位风波有经验了,最后他依旧平稳的化解这场风波。
朱瞻墡最后得以善终,病逝于1478年,享年73岁,死后谥号宪。
老六朱瞻堈(1406-1453年)
生母顺妃张氏,1424年封荆王,1429年就藩建昌府(江西),1445年迁湖北荆州,死后谥号宪王。
老七朱瞻墺(1409-1446年)
生母贤妃李氏,郑靖王朱瞻埈同母弟。1424年封淮王,1429年就藩广东韶关,1436年迁饶州府,1446年病逝,死后谥号靖王。
老八朱瞻垲(1409-1425年)
生母郭贵妃,1424年封滕王,未就藩,1425年病逝,谥号怀。
老九朱瞻垍(1411-1441年)
生母郭贵妃,1424年封梁王,1429年就藩安陆,1441年年病逝,谥号庄。
老十朱瞻埏(1417-1439年)
生母郭贵妃,1424年封卫王,因自幼体弱多病,未就藩,1439年病逝,死后谥号卫恭王。